舟曲未来三天天气_明天舟曲的天气如何
1.求关于舟曲泥石流的作文和心得体会
2.为什么舟曲会发生这么严重泥石流?
3.甘肃舟曲泥石流是人为因素还是天然灾害
4.舟曲泥石流是怎样引起的?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吗?
5.先生您好;我看过你针对前几天“舟曲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这个问题做过精彩的回答,现已屏蔽,
6.舟曲泥石流事发之前那里是不是老下雨?那里不是四面环山吗?那里的人就一点危机感都没有吗?
求关于舟曲泥石流的作文和心得体会
风雨同舟,心脉相连
2010年8月7日夜23点左右,当劳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在睡梦中时,一场悄无声息的灾难逼近,就在一瞬间,多少人 多少幸福被抢夺 ,多少生活在一瞬间被埋没,一切变沉默 ,泪水打一张张面容!
那滚动的泥石流淹没了多少美好,让一切都化为了虚有,这场灾难带给我们太多的痛苦,但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
在千里之外的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个不断上升的阿拉伯数字,但在那里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本来跟我们一样,有亲情、有友情、有梦想,可如今生命消失了,笑声沉没了,只有亲人对着奔涌的泥石哭泣。
“不必说 你们背后还有我,未来就是崎岖也会陪你过,一个你,一个我 扛起不需要脆弱 , 谁都会有恐惧面对黑暗的角落 ,为了你我再苦也不躲, 我要你重获 原来的生活 ,认定了这一辈子的承诺······” 灾难中将会过去,舟曲的背后还有我们,有所有的炎黄子孙,舟曲,我们陪你一起过。无论风多狂,雨多大,我们风雨同舟,心脉相连。
为什么舟曲会发生这么严重泥石流?
穆兴民:舟曲之鉴,怨“天”亦忧“人”
作者:穆兴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20 9:53:07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穆兴民:舟曲之鉴,怨“天”亦忧“人” 8月7日深夜,在甘肃省舟曲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导致舟曲县城千余人遇难,数百人失踪,近半楼房被淹,造成震惊世界的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 目前,众多分析认为地形地貌、地质、“5·12”汶川地震、长期干旱及高强度降雨等是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自然诱因。 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类型之一。简单地讲,泥石流的发生有自然和人为两大诱因。在分析自然原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在怨“天”的同时亦应忧“人”。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否则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或灾难。 对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本人有几点学术上的思考与认识。 认识一,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大面积极易遭受侵蚀的山体裸露,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泥石流活动加剧;河道被挤占,行洪河道上的人为建筑物使行洪不畅,灾情加剧。 植被在拦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护坡护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防治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甘肃省舟曲县曾经是一个森林茂密、林木资源丰富的地区。但据国土资源部网站关于舟曲县的遥感资料,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及耕地面积的扩大,大面积极易遭受侵蚀的山体裸露,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泥石流活动加剧。 舟曲县城作为区域人口聚集区,随着经济发展,县城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以县城为中心的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日趋严重。就三眼峪沟小流域而言,乱砍林木、陡坡垦植、开山炸石、取土挖沙、修路建房等人类活动,一方面使林地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减少100公顷,40度以下的山坡林地已被大面积农田、裸地或民房所替代,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的活动。 另外,为了城市扩张和美化,河道城市化,大量侵占行洪河道也是舟曲“8·7”泥石流致灾严重的重要因素。由于河道被挤占,行洪河道上的建筑物一方面使行洪不畅、灾情加剧,另一方面是建筑物及其内部的人财物损失使小灾变大灾。 认识二,作为人口密集地,沟道治理工程标准低且不完善,留有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薄弱,预警机制欠缺。 甘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和多发区。在舟曲,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的事件年年都发生。三眼峪沟在1978年、1989年和1992年曾3次暴发泥石流灾害。 从这次发生的灾害看,目前水土流失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灾害预防及治理措施滞后,现有措施治理标准低;重视工程措施而轻视生物措施;缺乏长期、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对这次发生特大泥石流的沟道,舟曲县1996年曾作过规划,1997年也做过相关工程,2006年也做了一些拦防,因为后续资金的问题而没有完成,因此留下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保持,导致流域存在大量松散堆积物;森林大量砍伐,耕地无序扩展,40度以下的坡地基本上都被开垦为耕地。 二是预警机制欠缺,群众防灾意识薄弱。目前对滑坡具有一定的预警机制,但对山洪泥石流的群防预警较为薄弱。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局地性、突发性特点,但其发生多与降雨特别是暴雨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点较少,预测预报技术限制,局地强降雨难以测报。 但作为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区的舟曲,在8月7日晚发生特大暴雨并伴有强风的异常天气情况下,当地干部群众没有进行有效的避灾行动。在做好灾害易发地普查的基础上,要做好灾害易发点当地群众避险、防灾知识的普及,干部群众要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防灾意识,宁可三日不睡,也要一时避险。对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灾害,“狼来了”的警钟应当长鸣。 认识三,加强城市规划,城镇建设发展要主动避险。对西部山区及河道上的城镇,要加强城镇建设及发展规模的科学规划,尽可能避开灾害易发区;在城市建设中要减少环境破坏,防止城市水土流失,降低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在山区河谷地区,对新建或因灾复建城镇要做好城市建设与避险的统筹规划,杜绝或避免二次受灾。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按照洪水、泥石流发生规律进行城市美化,严防过度河道城市化。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地区,科学避险、避灾是重要措施,为了将灾害减到最小,科学合理规划城区的发展范围,是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认识四,亡羊补牢,做好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确保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是一次血的教训。大灾之后,通过血的事实总结经验教训,建设更加美好的新西部。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与多种地质灾害频发,但西部地区却是我国水能及油气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经过10年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巨大发展。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未来10年要上大台阶”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类型多,诸如风蚀、冻融侵蚀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水蚀一应俱全。水土流失是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西部影响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流走的是水土,留下的是贫困。对西部地区,要做好统筹协调,处理好短期开发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国家全局利益的关系。在生产建设中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好水土资源,避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导致的环境问题瓶颈,确保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实处。目前,不少工程没有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或者措施不得力,特别是标准较低的工程,如小水电和乡村道路建设,基本上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随意开挖和弃土,造成大量工程创伤,加剧了区域性水土流失灾害。 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针对地震、洪水引起的水土流失、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行普查,研究恢复重建对策与措施;重视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治理质量水平。这是当务之急。 二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投入资金有限,治理标准低,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治理资金增加资金投入,加快重点区水土流失治理。 三是“预防为主”的方针有待普遍得到贯彻落实,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十分突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 四是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水土保持基础性研究工作还非常薄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须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如道路、水电及矿产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问题;区域地震及旱涝灾害与水土流失治理;三峡库区水位涨落沟岸带水土流失与治理问题等。 五是修订和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增强相关法规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杜绝边治理边破坏问题。 六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和保护好西部的森林资源,特别是要加强自然灾害易发地的植被保护工作。这一点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也不得不谈。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由本报记者张行勇采访整理) 《科学时报》 (2010-8-20 A1 要闻)
甘肃舟曲泥石流是人为因素还是天然灾害
您好、这次的舟曲特大泥石流,有专家认为是极端天气条件下结合特殊地形地貌而产生、确实,从碎屑来源来看,之前的四川地震以及强烈的风化作用使山体提供了足够的松散碎屑;从水体来看,瞬时的雨为泥石流提供了足够的水源;而舟曲县城所处的方位正是位于冲沟下方,导致其直接受到了泥石流的袭击。从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泥石流可算作一种流水地貌,也是一种灾害地貌。舟曲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区的山地气候,按照垂直地带性来看,基带应该是温带季风气候相对应的植被,在不同的高度上有不同的天然植被。而百姓不合理的砍伐,人为的植被破坏还是比较严重的。植被本身对于其下的土壤是有一定的固定作用的,植被的破坏使得本已经破碎的山体更加不稳定,再加上暴雨的袭击以及特殊的沟谷地貌,产生了泥石流灾害。
舟曲泥石流是怎样引起的?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吗?
9日凌晨2时许,舟曲县指挥部召开的会议中通报,经国土资源部、甘肃国土资源部门等专家现场查看和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四因素导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一是舟曲当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构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专家分析认为,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比较破碎,风化程度也很厉害,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二是汶川地震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需要3到5年时间才能消除,但目前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2年多时间。 三是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干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进入,导致滑坡。 四是遭遇强降雨。7日晚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40多分钟,降雨量达到90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目前,现场专家和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对县城周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先生您好;我看过你针对前几天“舟曲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这个问题做过精彩的回答,现已屏蔽,
作者:穆兴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20 9:53:07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穆兴民:舟曲之鉴,怨“天”亦忧“人” 8月7日深夜,在甘肃省舟曲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导致舟曲县城千余人遇难,数百人失踪,近半楼房被淹,造成震惊世界的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 目前,众多分析认为地形地貌、地质、“5·12”汶川地震、长期干旱及高强度降雨等是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自然诱因。 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类型之一。简单地讲,泥石流的发生有自然和人为两大诱因。在分析自然原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在怨“天”的同时亦应忧“人”。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否则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或灾难。 对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本人有几点学术上的思考与认识。 认识一,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大面积极易遭受侵蚀的山体裸露,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泥石流活动加剧;河道被挤占,行洪河道上的人为建筑物使行洪不畅,灾情加剧。 植被在拦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护坡护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防治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甘肃省舟曲县曾经是一个森林茂密、林木资源丰富的地区。但据国土资源部网站关于舟曲县的遥感资料,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及耕地面积的扩大,大面积极易遭受侵蚀的山体裸露,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泥石流活动加剧。 舟曲县城作为区域人口聚集区,随着经济发展,县城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以县城为中心的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日趋严重。就三眼峪沟小流域而言,乱砍林木、陡坡垦植、开山炸石、取土挖沙、修路建房等人类活动,一方面使林地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减少100公顷,40度以下的山坡林地已被大面积农田、裸地或民房所替代,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的活动。 另外,为了城市扩张和美化,河道城市化,大量侵占行洪河道也是舟曲“8·7”泥石流致灾严重的重要因素。由于河道被挤占,行洪河道上的建筑物一方面使行洪不畅、灾情加剧,另一方面是建筑物及其内部的人财物损失使小灾变大灾。 认识二,作为人口密集地,沟道治理工程标准低且不完善,留有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薄弱,预警机制欠缺。 甘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和多发区。在舟曲,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的事件年年都发生。三眼峪沟在1978年、1989年和1992年曾3次暴发泥石流灾害。 从这次发生的灾害看,目前水土流失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灾害预防及治理措施滞后,现有措施治理标准低;重视工程措施而轻视生物措施;缺乏长期、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对这次发生特大泥石流的沟道,舟曲县1996年曾作过规划,1997年也做过相关工程,2006年也做了一些拦防,因为后续资金的问题而没有完成,因此留下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保持,导致流域存在大量松散堆积物;森林大量砍伐,耕地无序扩展,40度以下的坡地基本上都被开垦为耕地。 二是预警机制欠缺,群众防灾意识薄弱。目前对滑坡具有一定的预警机制,但对山洪泥石流的群防预警较为薄弱。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局地性、突发性特点,但其发生多与降雨特别是暴雨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点较少,预测预报技术限制,局地强降雨难以测报。 但作为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区的舟曲,在8月7日晚发生特大暴雨并伴有强风的异常天气情况下,当地干部群众没有进行有效的避灾行动。在做好灾害易发地普查的基础上,要做好灾害易发点当地群众避险、防灾知识的普及,干部群众要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防灾意识,宁可三日不睡,也要一时避险。对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灾害,“狼来了”的警钟应当长鸣。 认识三,加强城市规划,城镇建设发展要主动避险。对西部山区及河道上的城镇,要加强城镇建设及发展规模的科学规划,尽可能避开灾害易发区;在城市建设中要减少环境破坏,防止城市水土流失,降低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在山区河谷地区,对新建或因灾复建城镇要做好城市建设与避险的统筹规划,杜绝或避免二次受灾。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按照洪水、泥石流发生规律进行城市美化,严防过度河道城市化。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地区,科学避险、避灾是重要措施,为了将灾害减到最小,科学合理规划城区的发展范围,是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认识四,亡羊补牢,做好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确保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是一次血的教训。大灾之后,通过血的事实总结经验教训,建设更加美好的新西部。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与多种地质灾害频发,但西部地区却是我国水能及油气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经过10年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巨大发展。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未来10年要上大台阶”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类型多,诸如风蚀、冻融侵蚀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水蚀一应俱全。水土流失是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西部影响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流走的是水土,留下的是贫困。对西部地区,要做好统筹协调,处理好短期开发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国家全局利益的关系。在生产建设中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好水土资源,避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导致的环境问题瓶颈,确保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实处。目前,不少工程没有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或者措施不得力,特别是标准较低的工程,如小水电和乡村道路建设,基本上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随意开挖和弃土,造成大量工程创伤,加剧了区域性水土流失灾害。 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针对地震、洪水引起的水土流失、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行普查,研究恢复重建对策与措施;重视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治理质量水平。这是当务之急。 二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投入资金有限,治理标准低,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治理资金增加资金投入,加快重点区水土流失治理。 三是“预防为主”的方针有待普遍得到贯彻落实,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十分突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 四是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水土保持基础性研究工作还非常薄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须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如道路、水电及矿产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问题;区域地震及旱涝灾害与水土流失治理;三峡库区水位涨落沟岸带水土流失与治理问题等。 五是修订和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增强相关法规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杜绝边治理边破坏问题。 六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和保护好西部的森林资源,特别是要加强自然灾害易发地的植被保护工作。这一点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也不得不谈。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由本报记者张行勇采访整理) 《科学时报》 (2010-8-20 A1 要闻)
舟曲泥石流事发之前那里是不是老下雨?那里不是四面环山吗?那里的人就一点危机感都没有吗?
地质疏松,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裂缝,森林植被破坏,山势险峻,后有高山,前有江水,长期干旱后暴雨,都是形成此次地质灾害的原因,因为以前也很不发生,因此没有预防,也很难预防和预报,也许以后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