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预知天气?

2.农民非常关注天气预报,为何如此在意天气情况?

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预知天气?

天气预报属于公共服务吗_公众天气预报习惯

人们是用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来预测天气的。从古至今,人们都会依靠大量的生活常识以及运算方法对天气进行预测,从而提醒老百姓们及时预防不良天气,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

一、天气预报的类型

按照预报时效的长短来分,天气预报可分为短期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和长期天气预报。气象台可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对老百姓公布气象情况,尤其是灾害性的气象预报,可以大大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人们在看完新闻联播之后,会看天气预报,确定第二天的穿衣。

二、天气预报的技术手段

目前,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是因为使用了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这些都属于现代高科技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发射了多颗气象卫星,从而使得气象资料大大增长,天气预报的水平越来越高。气象部门通过雷达来获取预报地区的云雨状况,通过计算机进行运算和推理,再制作天气预报,然后向公众发布。

三、天气预报的发布

当气象台完成了一定的数据运算,制作好了天气预报的结果后,就会通过电视、互联网、短信、报纸等途径向社会公布。现在比较有名的气象预报网站有中央气象台、中国天气网、中央气象台网站、以及手机各大网站提供的15天之内的即时天气预测信息等。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习惯在晚饭的时候观看天气预报,从而决定第二天的穿衣情况。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生活节奏快,习惯在手机上及时查看天气情况。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查看天气情况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中分享你们的看法。

农民非常关注天气预报,为何如此在意天气情况?

如果问在全国范围内哪个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最高,那么非《新闻联播》莫属。如果把范围缩小为农民这个群体,那么《天气预报》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而且,更多农民观看的是本省的各地区的天气预报。以我家为例,每天必看的是齐鲁频道18点50分左右的山东天气预报。那么,有些没种过地的人会有疑问,不就种个地吗,有必要那么上心的去关注天气情况吗?

咱们以种小麦举例

1、耕地施肥播种

玉米收获之后,就该种小麦了。第一步就是耕地施肥(每个地区可能不太一样,我们是先撒好化肥,然后耕地)。那么这一过程怕的就是连续下雨,还怕不下雨。

如果不下雨,得太干就需要先浇一遍水,等不陷车了,就开始撒化肥耕地播种。

如果一直下雨,就怕雨不停,地里太湿,车辆进不去,导致迟迟无法耕地,延误播种。

最好的情况就是得知将要下雨,然后抓紧时间撒化肥,争取在下雨之前把地耕了耙了,也播种完毕。

如果天气配合的话,老百姓不只是省了浇水钱,也省了不少时间与精力。

2、浇水

天气干旱的话就要浇水,但是浇水是需要钱的,所以能不浇就不浇。这个时候就要每天关注天气情况了,如果近期会有雨水,那就等一等。如果没有雨水,那就赶紧浇地,以免影响了产量。农民浇水同我们上学时开运动会一样,天天等雨雨不来,那边开闸放水了,老天就开始下雨了。

3、打药锄地

如果要下雨,就不要打药了,即使打药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简单的拔草也好,锄地也好,如果你刚干完就下雨了,草大概率死不了。古诗不是有嘛:锄禾日当午!

4、收割

收获的季节又怕下雨又怕天气太晴。已经成熟就等收割了,如果连续下雨,那么势必会对收割造成影响。天气晴怎么也不行呢?如果每天都是大晴天,三十多度,而你迟迟等不到收割机,小麦熟透了,就会脱粒。所以,每到收获的季节,即使是在夜里,田地里已经灯火通明,抓紧一切时间赶紧收割。

5、晾晒

晾晒完颗粒归仓才算是真正的收获。夏天的天气娃娃脸说变就变,前一秒大太阳,后一秒就是雷阵雨。所以,这个时候更得关注天气情况,做好万全之策。

虽然,天气预报不是完全准确,哪怕随时关注,有些极端情况依旧无法避免,但毕竟是给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