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王母是哪里的人物

2.贵德县旅游指南贵德县旅游景点介绍

3.鲜卑族发源地是今哪里

西王母是哪里的人物

民和县天气预报15天查询_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天气

西王母和炎黄二帝同出一族  我省学者崔永红等人编撰的《青海通史》开篇写道:“在中国古代的传说资料中,有不少关于羌人的史迹,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神话中,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是母权氏族社会西部羌人先民的生活与斗争,愿望与追求的艺术反映。”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线索——西王母源于羌。  有关羌人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中。而在汉朝王莽时期,也留下了“羌献其鱼盐之地,仙海,西王母石室”的记载,对西北史研究颇有建树的李文实教授曾指出:“西王母乃氐羌最早的女首领的称号。”这些记载与考证,是对西王母源于羌这一论断最好的说明。  《史记》中记载:“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之兄弟也。”又说:“黄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据史学家考证,姬水在今天的甘肃夏河流域,姜水在今天的渭河上游支流或是湟水。在古文中,姜通羌。也就是说,黄帝、炎帝和西王母均出自羌戎部落。  李晓伟还说,在《山海经》中还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炎黄二帝曾经历过漫长的征战,有一次黄帝打了败仗,西王母曾派九天玄鸟协助黄帝,有专家考证,九天玄鸟,其实就是西王母的军事首领或是军事顾问,这足以说明西王母在那场推进华夏民族诞生的战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西王母曾帮助大禹治水  在华夏历史上,大禹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查阅相关史籍我们会发现,大禹和羌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记》中记载,“禹兴于西羌。”《路史·后记》中说大禹是“西夷之人。”《潜夫论·五德志》称大禹为“戎禹”。此外,在《新语》《后汉书》中,都有关于“大禹出西羌”的记载。而《吴越春秋》有关大禹的记载最为详细。这部书明确指出,禹“产于高密,家于羌,地曰石纽。”石纽,就是今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地区的石鼓乡,而高密是对密人国的尊称,“密人”为“女人”的谐音,专家怀疑,这就是大禹曾和西王母有过实质性接触的一个证据。  事实上,据史书记载,功勋卓著的大禹曾经真的和西王母国有过密不可分的联系。  荀子认为,大禹治水前曾“学于西母国。”另据《论衡》记载:大禹称帝后,曾“益见西王母”。  我们知道,历史上,大禹治水时曾真的留下过“导流积石”的记录。积石山有两种说法,一在我省黄河源头,一是我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积石峡谷,这两座积石山都是东昆仑山余脉,这里黄河骤然转弯,其峡如削,地势十分险要,其所处地域,亦属于西王母国。  李晓伟猜测,在大禹治水时西王母曾给过他很大的帮助,甚至有可能直接参与过这项伟大的工程。既然西王母有恩于大禹,大禹为帝后,西去“益见西王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实际上,近现代有关专家对我国地质的研究表明,在大禹之前,华夏大地上,还曾发生过三次大的洪水,中国古书中记载的三皇五帝都是在每一次华夏大地遭受洪水后人文复苏时期诞生的救世英雄,他们成为历史横断面上的标志性人物或是族团代表,而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大禹,只是距现代人最近的一位因治水而成名的英雄。  西王母是华夏之母  学者李晓伟在另一本著作《西王母故地》中提到,近代与现代的一些学者,囿于现代实证考古学的绝对理念,对三皇五帝产生了怀疑,并因此断定他们都是神话中的人物,可在河湟谷地以及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大量考古发现,却有力地证明了西王母故国和中原文明之间的渊源,同时也引出了中原文明有可能发源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地带的推断。  1956年,我江源头沱沱河沿岸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用于狩猎、击砸和切割的石器,这些石器,说明在远古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活动。  1982年,我省柴达木盆地柴旦湖南岸又发现了大批石器时代的遗物。这些发现,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推进到了3万年前。  此后,我省湟水、大通河、黄河三河间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更是不断被发现,青海的远古文明的发展脉络,渐次清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而这样的发现,到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文化遗址和柳湾彩陶的发现,达到了高潮。  李晓伟留意到,无论是喇家文化遗址还是柳湾遗址,都坐落在河流两岸的台地上,这样的台地不仅拥有着可以耕作生息的小环境,而且还具有防范洪水的功能,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远古时期,这样的小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联想到大禹治水的故事和近年来专家们对数千年前黄河曾频繁改道的地质发现,李晓伟认为,因为远古时期地质结构不稳定,华夏大地始终处于洪水地震的高发时段。黄河上游及其上游支流地区,很有可能就是地质结构相对稳定,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这也恰好能反映出史前文化遗迹在河湟谷地、在黄河上游地区、在渭河流域、在夏河两岸频繁出现,而在黄河中下游却很少见的原因之一。  还有,华夏民族形成的时期,正是羌人处于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段。一部分代表父系氏族文明的羌人,渐次从诞生地分离出来,并由西向东寻找新的家园,他们创造的文明也就呈阶次状由西向东传播渐进,并最终发展成为了文明程度更高的中原文明,而留在羌人原有的部族,依旧维持着母系氏族的状态,她们创造的文明形式,逐渐在历史的天空中黯淡。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以时间为依托的漫长过程,在轩辕到大禹千余年间,西王母始终与中原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留下了诸多记载。有专家因此指出,轩辕乃华夏之父,西王母是华夏之母,看来不无道理。

贵德县旅游指南贵德县旅游景点介绍

1.贵德县旅游景点介绍

贵德怡和园景区门票价格60元/人,1.2m以下儿童免费入场。贵德河花园景区是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生态保护、湿地景观为一体的区域性旅游项目。现有魔法城堡、蹦极、思源楼、茶艺廊、餐饮、沙滩摩托等项目,整个景区的核心建筑为思源楼,共分三层,总面积600平方米。下面是一些蜡像,名家介绍,经典人物等。

2.贵德县旅游线路

团加古城

黄丹格尔古城位于青海省湟源县,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40公里。被称为海洋的咽喉和茶马之都。走在团加古城青石砖铺成的人行道上,似乎能感受到茶马之都和小北京在过去。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有海藏喉。

贵德古城

贵德古城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贵德古城呈方形,南北两城门外有瓮城。南瓮城门朝东,北瓮城门朝西,均建于明末。南翁城有关帝庙,坐南向北,雕梁画栋,屋檐四周木栅栏。南门顶上有一座城楼,清同治六年烧毁,后修复,上下两层。这座明代古城的遗址位于县城。城墙还不止一个半,夯土墙高约十米。每隔几十米的凸墙马面结构清晰可辨,可视为高城。

古武镇

被称为西域名胜,在荣沃寺有700多年的历史,在隆务古镇有240多年的历史。此外,具有民族特色的贡品艺术和每年的六月会议活动使龙坞古镇成为展示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青海的旅游景点之一。走进热贡,这里的山山水水、寺庙古迹、农民,随处可见、听得到、感受得到这片热土。

古站镇

孤山镇是青海省海东市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所辖的一个镇。位于县城中西部,距县政府驻地38公里。东汉东和帝时,龙国建于此,唐朝属陕州。民和县建县前建年波县下辖的老鸦峡古山堡,建县后设孤山镇。有一个齐力药泉中国旅游胜地。

结古镇

结古镇是青海南部的重镇,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结古意味着商品配送中心用藏语。长江从它旁边流过,它成了长江流域第一人口密集的地方。历史悠久,是唐蕃古道上的交通、军事和贸易重镇。自古以来就是青海西宁、四川康定、西藏拉萨之间的贸易重镇。在距离结古镇3公里的新寨村,有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文成公主庙,位于距结古镇约16公里的贝纳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模不大,却极为灵巧。当卡寺位于东风大队半山腰,距结古镇约10公里。这座建在山腰上的寺庙雄伟壮观。

鄂宝古城

峨堡古城位于祁连县峨堡镇政府所在地。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00米,高6米,宽6米。北墙中间和城四角各有一张马脸,有东、北、南门,宽11米,都有瓮城。这是麦族人

金台古城是唐代荣军古城遗址,位于县城北部,浩门城北约8.5公里,老虎沟口东岸,冷龙岭南麓的一个平台上。

豪门古城

浩门古城建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城南有崖,城北有山,两侧有深沟。整个建筑居高临下,气势磅礴。浩门古城,原名大程楠,后改为大同市,这里的市场一度繁荣。明朝天启年间,蒙古军攻陷浩门,大同城陷落,于是浩门古城衰落。

果日古村

马里村位于青海省同仁县龙武河以西8公里处。这座古村的城墙建于明朝初年。它由夯土制成,呈长方形,有东门、西门和南门作为主要入口。村子里还住着当地人,巷道布局星罗棋布,错综复杂,像进入了一个迷宫。每个村门的顶部都装有鬃毛轮,这是古村落建筑的独特之处。为了改善村里狭小的空间,当地居民建起了两层木质建筑,与青海农村民居宽敞的庭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村里的院落大多是四合院,房子都是土木结构的平顶房。一般房子里都是飞椽、花、藻。房子里一般用木板做隔断。上面有炕板,墙板,雕草。一般的房子都是三间房宽,前面有木隔断,小窗户有木条和方块。一般中央庭院都有带经幡的旗杆和桑架,具有明显的藏族特色。

坂前村

板前村是班玛县南部的一个村庄,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东南部的班玛县灯塔乡。这里平均海拔3200米,距离西宁820公里。大渡河上游的马可河贯穿全村,两岸森林茂密,景色迷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_望塔建筑和传统生活方式,连同周围的农田、绿草如茵的山脉、河流植被和其他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当地被称为果洛小江南。近两年,随着果洛旅游业的发展,颇具民族特色的藏族民居班玛碉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使班前村成为我省最具特色的山水旅游村。

官厅古镇

官厅古镇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距省会西宁200公里。它坐落在黄河北岸,与甘肃省隔江相望。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连接青藏高原和内地的重要渡口。在清朝时期,为了迎接入境的使臣和官员,官方接待大厅建在这里,所以取名为官亭。官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贸比较发达的古镇。由于地处甘肃、青海两省的交通要道,官厅镇每天都有数万人交易、购物。其境内的拉甲遗址、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土耳其民族等文化景观就不用多说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一些自然景观。虽然不为人知,但他们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3.贵德附近景点有哪些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阿什贡五彩峰丛景区、贵德文庙、黄愚亭、拉脊山。

:4.贵德县旅游景点介绍

1.拉吉山

推荐理由:湟中县和贵德县的界山,西宁到贵德的必经之地。

2.贵德国家地质公园

推荐理由:景区由七个颜色各异、形态各异的丹霞峡谷组成,场面壮观。

3.黄河清大桥

推荐理由:青海黄河上跨度最大的悬索桥。

4.乾子湖

推荐理由:干旱地区罕见的广阔湿地。

5.贵德古城

推荐理由:明代建筑,有600多年的历史。

6.水车广场

7.中国财富渡轮

推荐理由:唯一由**R驱动的西藏经线轮

5.贵德县旅游景点介绍大全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北部,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集中、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个省区的大部分或部分。黄土高原的旅游景点有:

01甘肃省嘉峪关

概况: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鱼市,是万里长城最西端的门户。著名的嘉峪关长城位于城市的西北部,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位于西南部,戈壁沙漠环绕在城外。嘉峪关气势磅礴,从嘉峪关到酒泉的距离只有20多公里。

嘉峪关南为祁连山,雪峰绵延千里;北有龙首山、马鬃山,面向祁连山,居河西。嘉峪关的骄傲在于两个字关:整个关城分为外城、瓮城、内城三层。结构巧妙,可以说固若金汤。

嘉峪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段,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南依祁连山,北依马宗山,长城连接两山,使嘉峪关成为东西方的主要咽喉,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关隘。嘉峪关周边名胜古迹众多: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城楼、悬壁、七一冰川、魏晋墓群等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此外,当地的夜光杯、大瓜子、驼绒等土特产使嘉峪关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特色:嘉峪关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文物陈展按国家二类一级博物馆标准执行。文物陈展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技术,配备了同声语音翻译系统、自动监控系统、自动恒温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游客查询系统等国内先进设施,在省内博物馆中处于领先水平。

长城的第一个码头,陶赖江码头,是李涵于1539年修建的苏州军事路。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自西向东的第一墩,是明代长城西端的起点,也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莞城以北7.5公里处。码头矗立在陶赖江边近80米高的悬崖上,可谓世界第一危险码头。长城第一墩自然风光壮观,东有酒泉,西有沙漠,北有易家峪,南有祁连。

02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

概况:景区内丹霞地貌绵长奇特,群峰突兀,地质形状奇特神奇,山色七色,故又称七彩峰丛轩辕背土。景区是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在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摄影、创作、美术、影视等多家机构都在园区设立了基地。

景区由十三个文化主题广场和七个丹霞峡谷组成,特别是女娲峡、千佛峡和田童峡,是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内部占地3000亩,外部占地50000亩,是观光、餐饮、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距西宁70公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风景秀丽。

特点:贵德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县中北部,全长76.8公里。在贵德,有许多沟壑、山川和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它恰好位于黄河流域,南北高,四面环山。上游有龙羊峡

阿什贡峡谷起于山谷中狭窄的羊圈湾,止于西部的大卡沟口。在峡谷内,嘎使河流像一条黄丝带一样蜿蜒向南。由于河流的切割,河流两岸的山脉多为斧、刀般的悬崖峭壁,加上一些风蚀的砂岩和相对平缓的斜坡,相互重叠,火红一片,绵延数十里,十分壮观。到了峡谷,两边的山都是高约50米的悬崖,笔直的悬崖清晰地显示出当年沉积物的水平线。悬崖顶被雨水冲刷出许多沟壑,有的像塔林,有的像满脸笑容的欧式建筑。

峡谷,也被称为石门,面对面的距离不到100米,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一个人守着它,一万人也不能强迫它。似乎已经烧毁战后的红色。

阿萨达夏地貌当然与战争无关,它们是地球内外压力的杰作。白垩纪至第三纪,由于黄河的水下浸润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隆升,红色的砂砾石地层逐渐从地层深处露出,经过数千年的水蚀和风蚀,形成了各种岩石峭壁。

既然是丹霞地貌,自然具有丹霞地貌的特征。赤壁座赤壁分布广泛,形状险峻。多为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屋顶平坦,地势陡峭,山麓平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红山地块的形成是一种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碎屑岩。地壳上升成山后,山坡因崩塌而后退,最后侵蚀成四面陡峭的山。现在,这个原貌从悬崖的厚层和薄层中仍可辨认出红色砾石层。

03宁夏沙坡头旅游区

概况:沙坡头景区位于宁夏中卫以西16公里,宁夏、蒙古、甘肃三省交界处。它是黄河进入四川的第一个入口,也是欧亚大通道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景区南以祁连山多山雄伟的玉麦香山为界,北与万里的腾格里沙漠相连,沙峰遍地。中间是湍急的黄河穿过。沙坡头的沙河与沙河的矛盾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沙堤巍峨,河水奔流,沙是河的骨,河是沙的魂。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沙、山、河、园交相辉映,像抒情诗,又像浪漫的画。

特点:1。金沙响铃:中国四大响沙之一。水流沿着沙山流动,河流以沙山为岸,相互依偎,亲密相处。天气好的时候,人们从沙坡上滑下,发出的轰鸣声就像金钟罩在响,因此它得到了鸣响钟声的金沙。

2.河湾水车:作为一种古老的生产工具,河湾水车在过去已经失去了提水灌溉的功能,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水车成了黄河岸边的一个景点。沙头旅游区新建了几座8米高的水车,为旅游区增添了新的风景。看着这条河,它看着河水翻滚,真是太壮观了。水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观赏。

3.滑沙滑索:在国内最大的滑沙场上骑着滑沙板,近200米长,80米高,很有在沙海冲浪的感觉。特别是在大沙坡和黄河对岸之间,架设了一条800米长的高空滑索,被称为世界黄河第一滑索。从这里,您可以飞跃黄河,享受瞬间产生的强烈刺激。

旅游线路推荐:迎宾门中国沙漠博物馆鸣沙古渡沙坡杜明黄河索菲国际滑沙中心王维观景台治沙展览馆沙雕广场幻影。

04黄

黄帝陵以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在历代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在1992年和2004年,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整修黄帝秦始皇陵相继落成,黄帝的出现陵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宏伟、庄严、庄重、朴素。黄帝陵景区包括轩辕庙和黄帝陵。

特点:1。天下第一陵: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黄帝崩了,埋葬了乔杉。这座桥位于陕西省黄陵县以北约一公里处。山阔气壮,曲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古柏,终年常绿茂盛。轩辕黄帝墓就藏在桥顶的古柏中。黄帝庙前的入口广场气势磅礴,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它由5000块大鹅卵石铺成,象征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

2.轩辕桥:广场北端是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9跨121石梁。桥面装有护栏,栏杆上雕刻着古典图案。所有的桥都是花岗岩石材,粗糙简单。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银池,占地300余亩,蓄水量46万立方米。山中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相得益彰,为黄帝陵增添了无限灵气。水池四周树木环绕,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3.吊脚楼:相传汉武帝为仙台修完九转经幡后的第二天,就下令18万大军在乔杉山一字排开,跪拜默哀。武帝脱下铠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上祈福仙台,祈求黄帝保佑他长生不老,将来升天;并永远保佑达汗江山。牺牲后,部队回到常那一天。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18万大军牺牲黄陵。

05河南省神农山

概况:神农山风景区位于太行山南麓,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何山镇地河村与河南省沁阳市西湾镇云台村交界处西北23公里处。占地102平方公里,因炎帝神农氏在此辨五谷、尝百草、设坛祭天而得名神农山。

神农山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主峰紫金峰海拔1028米,巍然屹立于苍穹之中,气势磅礴。白松岭、九峰有珍稀树种龙林松16000余株,气势磅礴。神农山,植被覆盖率超过90%,被称为天然氧吧。这里有1912种植物和300多种珍贵的中草药。直到现在,仍然有一种说法一旦你走在神农谷,生病就会死。神农山的动物种类繁多,其中最大的是国家二级珍稀野生保护动物太行猕猴。猕猴有3000多只,分属于9个猕猴群。它们或在悬崖和岩石间移动跳跃,或与游客嬉戏。1600多棵白松姿态各异,生长在悬崖和山顶上,位列世界五大美洲松之首。与此同时,它这里就像人间仙境,让人感到恐惧,突然升华。它雄伟的山脉极其险要,它的树形曲线十分优美,它的景观深邃而美丽,应该是中国最好的。

景点:推荐景点:神农文化广场、紫金顶、龙首台、龙脊长城、龙林松、桃花溪、龙子门、一线天、云阳寺、景清宫、林森吉、颜地寺。

1.神农文化广场:距景区入口200米,广场中央端坐着一尊神农纯铜雕像,高9.9米,重29吨。炎帝神农生来就有两只角,手里拿着一粒,还有一对

3.龙脊长城:从紫金之巅向北望去,一座险峻的山峰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上下,冲向太行山的山峰,其石灰岩山体犹如人工堆砌的长城,形象地被称为龙脊长城地质学家。

06山西省平遥古城

概况: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距太原市约85公里。它也被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将整个古城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县城。

巍峨的古城墙又厚又深,古城内的街道、店铺、民居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布局和风格。平遥带着浓郁的晋商文化气息和晋中淳朴的民风,散发着恬静内敛悠扬的气质。

南大街是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交汇处,南至南门(迎循门),固始塔贯穿南北。街道两旁有许多古老的传统商店,是最繁华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街控制了中国50%以上的金融机构,被称为华尔街中国的。

特点:

票号:票号是指旧时晋商经营的钱庄,主要业务是汇兑。在晚清非常流行。门票多是平遥的一大特色。据统计,平遥历史上的票号有几十个,最著名的有22个:日升昌、卫太后、卫凤昌、新太后、天成亨、日新中、协和信、协同庆、百川通、干升亨、千济生、侯伟昌、其德昌、云峰台、松升昌、祥和镇、益生昌。

明清建筑:平遥以小北京并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而闻名。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人们美国人的生活相当富裕,住宅建筑相当精致。走在街边的店铺前,看着一座座银行号和钱庄,我可以不禁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平遥民居多为四合院,门前有宽大的石阶,富裕人家门前有一对雄伟的石狮。门楣上除了厚重的匾额外,还有精美的石雕和砖雕,体现了明清建筑风格与山西民俗文化的协调统一。

6.贵德县景点图

你好,贵德有景点。

希望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一路平安。

贵德是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在向导中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所以,喜欢玩和旅游的你们,想知道Guide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吗?《指南》中有趣的地方列表是什么?为了方便你的朋友,我在指南中安排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1.贵德国家地质公园

走进贵德国家地质公园

景区内的丹霞地貌绵长奇特,山峰突兀,地质形状奇特神奇,山色七种。所以也叫七彩峰丛轩辕后土。国家地质公园、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正在申报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摄影、创作、美术、影视等多家机构都在园区设立了基地。景区由十三个文化主题广场和七个丹霞峡谷组成,特别是女娲峡、千佛峡和田童峡,是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内部占地3000亩,外部占地50000亩,是观光、餐饮、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距西宁70公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贵德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县中北部,全长76.8公里。在贵德,有许多沟壑、山川和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恰好地处黄河谷地,南北高,四面环山,上有龙羊峡锁,下有松巴峡守,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它被称为小江南高原的。贵德有几种丹霞地貌,最著名的是阿什贡峡谷。阿什贡峡谷起于山谷中狭窄的羊圈湾,止于西部的大卡沟口。在峡谷内,嘎使河流像一条黄丝带一样蜿蜒向南。由于河水的切割,河两岸的山体多为斧、刀般的悬崖峭壁,加上一些风蚀的砂岩和相对平缓的斜坡,相互重叠,绵延数十里。非常壮观,直抵峡谷,两边的山变成了高约50米的悬崖。笔直的悬崖清晰地显示出当年沉积物的水平线。崖顶被雨水冲刷,有的像塔林,有的像满脸笑容的欧式建筑。峡谷,也被称为石门,面对面的距离不到100米,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一个人守着它,一万人也不能强迫它。似乎已经烧毁战后的红色。阿什贡丹霞地貌当然与战争无关,它们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杰作。白垩纪至第三纪,由于黄河水下切割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隆升,红色的砂砾石地层逐渐从地层深处露出,经过千百年的水蚀和风蚀,形成了各种岩石峭壁。它不仅是丹霞地貌,而且天然具有丹霞地貌的特征。赤壁丫蛋广泛发育,形状陡峭。多为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屋顶平坦,地势陡峭,山麓平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红山地块的形成是一种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碎屑岩。地壳上升成山后,山坡因崩塌而后退,最后侵蚀成四面陡峭的山。现在,这个原貌红色砾石地层的层理仍然可以从悬崖的厚薄层理中分辨出来。

地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嘎朗乡阿什贡村

2.黄河清大桥

走进黄河清大桥。

黄河清大桥学名为双柱钻孔桩工字钢少筋微弯板组合结构,是目前青海黄河上最大的缆索吊桥。桥的造型很流畅,桥面很宽,来往车辆不多。从桥上往下看,是清澈的黄河水。

地址: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

3.黄河奇石园

走进黄河石花园

黄河奇石园,院子裸园。占地40亩,总投资1000多万元,历时十年建成。位于贵德县河西镇格尔嘎村。它是黄河流域唯一一个点缀着巨型奇石和参天古树的奇石公园,也是青藏高原上最具魅力的私家园林。石头花园将诗歌和石头结合在一起,欣赏奇异的圣石

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折射出藏传佛教文化耀眼的光芒。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示藏传佛教文化,青海省贵德县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精心打造了黄河上的大型文化景观中国幸运轮。中国幸运轮是世界上唯一以黄河水为动力的藏经轮,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最大、最独特的旋转轮,因此成功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历时两年建成,占地9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中华福船屹立在黄河边上,不仅在展示黄河文化、打造青海新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祈福祖国繁荣昌盛、各族同胞和谐安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宗教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给当地藏族人民一个寄托信仰的平台,给游客讲述黄河沿岸的藏传佛教文化。中国幸运轮有着鲜明的藏式风格,黄河静静流淌,映出一个巨大的转经筒。我们可以在中国幸运轮景区的展厅里欣赏到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巨大的转经筒承载着岁月的祝福。当虔诚的佛教信徒手持转经筒,经济在阳光下闪耀,世界上最神圣的佛光无疑绽放。一段黄河、一座古城和一艘中国幸运船使贵德成为游客的旅游天堂和朝拜者的圣地。

景点类型:休闲和度假

门票:80元。

开放时间:8:30-18:00。

地址:贵德县黄河南岸黄河吊桥与黄河文化广场之间

5.加朗焦红寺

走进加朗焦红寺。

嘎朗寺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嘎朗乡,距西宁70公里,在举世闻名的青海湖旁。嘎朗乡被称为小江南,贵德。母亲河黄河来到这里,就改变了本来面目,变得清澈,所以有黄河之水贵而清的美誉。嘎朗寺四周莲花环绕,自然形成莲花宝岛。该寺位于单多护法山的半山腰上,这里至今还保留着莲花生大师修行的几个山洞。一直有很多大有成就的人,在这里闭眼修行,取得成功。

景点类型:宗教场所

6.贵德玉皇阁

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玉皇阁

导游黄愚馆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印盒镇,距省会西宁114公里。它这是一个建筑文化风景旅游区。贵德的玉皇阁是明清古建筑的遗存。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筑包括玉皇阁、文庙、大佛寺、关悦寺、城隍庙、人民育堂(今立新园),以及古学校院(俗称城隍庙场)和贵德古城。寺庙相邻,占地61亩,总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现存大殿11座,东西大殿46座,钟鼓楼4座,牌坊1座,亭台长廊23座,明清壁画62平方米,明清建筑彩画940平方米。贵德玉皇阁古建筑集儒、道、神于一身,摒弃门户之见,共生共存。其格局在国内并不多见。殿院关于中轴线

鲜卑族发源地是今哪里

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

鲜卑一名,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匈奴传·索隐》引张晏言指出:“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瑞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东胡人以鹿等瑞兽状铸镂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译言瑞兽带或神兽带。知春秋战国时,东胡已有鲜卑之名,东汉以前复以鲜卑名山或名族。另有学者认为此带钩名与作为民族实体的鲜卑不能混为一谈。

另外,有的学者还认为鲜卑族称系由其部落酋长之名转化而来。鲜卑为满语Sabi(意即吉祥)的译音,原为此部落酋长,后以其名为族称。

关于鲜卑的起源目前尚无一致看法。东汉人应奉上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东汉服虔则云:“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又云:“山戎,盖今鲜卑。”胡广亦云:“鲜卑,东胡别种。”晋代王沈《魏书》、司马彪《续汉书》等均说明,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东胡部落联盟(或民族)被匈奴击破后,鲜卑从中分离出来。那末,鲜卑在加入东胡部落联盟前,又从何族发展来的呢?

或谓鲜卑先世似与九夷中的白夷有关,属于东夷北支系统。从拓跋鲜卑称东部鲜卑为白部,氐人称慕容鲜卑为白虏,均可印证此点。《晋书·慕容廆载记》提到慕容氏的祖先“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指出:“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乏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都说明东部鲜卑是北夷(或东夷、东北夷)的一支,很可能是《竹书纪年》所记九夷中的白夷,留下了尚白的习俗,故被沿称为白部或白虏。

但据东汉服虔云,“山戎,盖今鲜卑”,说明鲜卑由东胡上溯,其先当为山戎,而后融合于东胡。《逸周书·王会篇》云:“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山戎亦称北戎、无终、代戎,戎人的一支,春秋初曾分布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至河北省玉田县西北无终山一带。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三者交插地。山戎与东胡相邻,《史记·匈奴传》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未提及东胡,也许山戎为东胡之先,系鲜卑源流之一。春秋时,齐桓公曾北伐山戎。东胡、山戎时期,鲜卑之称当已存在,只是东胡强盛,与燕、匈奴争锋而声誉大著,其余诸部名号不显而已。也许在东胡联盟集团内部,仍以各自名号相称,亦未可知。战国前后,东胡势盛,山戎可能去名号而入于东胡部落联盟。东胡是一个包括许多不同族属和名号的大小部落的联盟(一说为民族)。秦汉间,匈奴“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民人”当指东胡王所在本部,而非后来的乌桓和鲜卑,故称鲜卑为东胡之别种或余支。

由于鲜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落集团,族源也出现多元现象。从上述可知,最初的鲜卑部落可能是源于山戎和东夷北支的白夷等。根据各部落发源地区和同其它部落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后又在两者基础上演化出西部鲜卑。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亦即辽东塞外之鲜卑山,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广漠草原地带,与其西南面的阿鲁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北140里之乌桓山遥遥相应。北部鲜卑在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

鲜卑分布在乌桓之北,两者均受匈奴役属,与汉朝保持时战时和关系。随着乌桓的南迁,鲜卑也不断南移填补其故地。公元前121(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19(四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徙乌桓于上谷等五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人随之向西南迁至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先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即呼伦贝尔草原一带。东汉初,乌桓由五郡塞外南迁,鲜卑则南迁至五郡塞外。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北匈奴为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留在漠北的10余万落匈奴余众,亦自号鲜卑,于是鲜卑诸部崛起于我国北方。

鲜卑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复与匈奴、丁零(高车)、乌桓、汉人等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如和匈奴余种在草原地带错居杂处,相互婚媾,在南部出现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在阴山以北出现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先祖。在西拉木伦河一带,由于南匈奴之后字文氏从阴山迁到此地,统治了当地鲜卑,而出现了宇文鲜卑等。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集团及后起的 宇文氏、慕容氏、段氏,被称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部融合,成为鲜卑父胡母之拓跋氏。而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为吐谷浑部。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中原后,便把鲜卑名称据为己有,称慕容氏、段氏为东部、白部或徒河(徒何),称字文氏为匈奴。

总之,鲜卑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各部之间很不平衡。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它诸族、部落的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数十万人。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鲜卑;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以及青、甘吐谷浑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秃发氏,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分别在中原和河陇地区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拓跋氏建立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兼并其它鲜卑诸部;宇文氏建立北周;吐谷浑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区建立国家,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后。 二、早期鲜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鲜卑与乌桓相同,初为游牧民族。在占据老哈河及其以南地区以前,主要生产是畜牧和射猎捕鱼,这与它所处地理环境密切相连。西拉木伦河及其以北地带可划为两个部分:西部系草原和湖泊,宜于游牧;东部系山陵森林,宜于狩猎。至于南边的老哈河流域则宜于种植和渔业。因而当鲜卑主要生活在林木葱郁、水草茂盛,而人口稀少的地区时,则从事狩猎兼游牧。史称“其兽异于中国者,野马、羱羊、端牛,端牛角为弓,世谓之角端者也。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蠕,故天下以为名裘”。直至东汉末桓帝、灵帝时,鲜卑人还保持着游牧兼狩猎的生活方式。当时,“鲜卑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后檀石槐乃案行乌侯秦水,广袤数百里,淳不流,中有鱼而不能得。闻汗人善捕鱼,于是檀石槐东击汗国,得千余家,徙置乌侯秦水上,使捕鱼以助粮”。随着鲜卑人大批从东北地区向蒙古草原中部、西部转移,辽阔的草原为游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曹魏时仍以畜牧业为主。鲜卑经常以牛马与汉魏进行交易。222年(曹魏黄初三年),轲比能等驱牛马7万余口交市,换回中原地区的精金良铁及布帛彩缯、粮食等生活用品乃至奇珍异宝。鲜卑大人并常以马为奇货,用禁售相要挟。如魏初东部鲜卑各部大人“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 鲜卑从游牧向农耕的转化过程比乌桓人要长得多,而且各部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魏晋时鲜卑的一些部落才逐渐兼营农耕,大规模的农耕是在进入黄河流域以后才出现。

鲜卑人手工业的发展,与乌桓相比,要迟缓得多。直至东汉末,在汉人的影响下,兵器等的制造才有较大的起色。当时袁绍占据河北,不少汉人逃亡到鲜卑部落中,带去冶炼铸造等工艺,“教作兵器铠楯”,使鲜卑的手工业得以发展。

由于对外战争掠夺及与中原地区互市,迅速地增加了鲜卑部落大人等的财富,促进了内部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分化。鲜卑对边郡的钞掠史不绝书,特别是檀石槐以后更为频繁,掠取财物,抢夺人口,动以千数,使其为鲜卑人从事奴隶式的畜牧业、手工业劳动。而部落大人对战利品有分配权,往往控制了其中的大部分。同时对外互市的大权也控制在大人豪帅手中,他们掌握了大量牲畜和中原地区的商品,从中盘剥一般牧民。 鲜卑与乌植相似,当时社会已逐渐形成部落豪帅、大人等统治、剥削阶级;一般部落成员是被统治、被剥削阶级;处于最下层的是奴隶。随着部落大人权势的增强及部落联盟进一步形成,部落君长往往自尊为单于(“广大”之意,循匈奴之俗),后其臣民又称之为可汗。可汗,一作可寒,原为“神灵”、“上天”之意,初为尊崇神祗上天之称,其后假借为臣民对君主之尊称。拓跋部、乞伏部、慕容部、吐谷浑等首领都有被尊称为可汗的。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其意逐渐演化为“皇帝”、“君主”。逮至两晋时,鲜卑入居中原,则称主称帝,封臣赐爵,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而鲜卑一般部众也成为封建制度下的臣民。

鲜卑的社会组织也与乌桓相同,即由落、邑落、部构成。邑有小帅,部有大人。到檀石槐时,其军事、政治结合体中的邑,虽与乌桓、鲜卑早期的邑有承袭关系,但性质发生了变化。檀石槐将用武力合并起来的,东起辽东、西至敦煌,南接汉边,北邻敕勒的广大领域,划分为三部六十余邑,各邑辖地广阔,与乌桓、鲜卑早期自然形成的邑落有很大区别。檀石槐死后,其三部六十余邑的体制随之瓦解,大人世袭制也逐渐代替了大人选举制,它标志着鲜卑阶级分化加深和私有制的进一步确立。豪帅虽受汉魏政府封赏,但仍一直保持着部、邑落结构,鲜卑的武装未从邑落结构中分化出来,虽与汉魏军队联合作战,但不受汉魏控制。直至西晋始有“晋鲜卑率善邑长”、“晋鲜卑率善仟长”、“晋鲜卑率善佰长”的出现,而逐渐从邑落结构中分离出来。不过氏族制的遗风至公元3世纪轲比能时依然存在。如史称轲比能“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一决目前,终无所私,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敬惮之”。鲜卑诸部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后,逐渐汉化,依照汉魏典章制度设官置守,统治机构渐趋完备,封建等级制度日益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