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极端气候,风雨飘摇下的大明帝国走向末路的起始过程如何?

2.1816年,为什么这一年诡异的没有夏天,7月飞雪气候大变?

3.1997年的各省的天气在哪儿可以查到?

4.历史上被称为“无夏之年”的1816年,夏天结了冰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中国当时的天气状况是什么,中国当时的天气状况

早在3000年前,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

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将卜问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有的分为9大类,有得分为12大类。属于气象内容的有:卜年、卜雨(含风、雪、雾、蒙、雹等)、卜霁、卜旬。对天气现象的记录就在这几项中,还有一些云物、异常现象,在杂卜之内。甲骨文中对天气现象的记载已十分完整、细致,包括降水、天空状况、风、云雾、大气光电现象等方面的许多项目,降水现象有雨、雪、雹、霜等分类,对雨还有具体分析,成就了气象雏形。占卜商王外出田猎会否遇上大雨的骨片,堪称“远古天气预报”。

明朝极端气候,风雨飘摇下的大明帝国走向末路的起始过程如何?

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时期,就已有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了。在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卷中,记载了当时人们对水分循环和云雨形成的想法。书中这样写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云的不断形成,是因为地上的水不断蒸发,在天空中积累起来。而下雨则是因为云下降。雨虽是从天而降,追寻它的根本,却是因为地下水汽上升。云虽是地上的水蒸发形成的,地上的水却又是落雨供应的。”东汉的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也有相似的解释:“雨从地上不从天下,见雨从上集,则谓天下矣,其实地上也。”这些解释说明了中国人民早在汉朝以前,就已经知道了雨水的不断循环过程。

1816年,为什么这一年诡异的没有夏天,7月飞雪气候大变?

引言

在对历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每当我们对一个王朝的衰亡进行解读时,往往就会将政治、经济等社会性因素列为主要关注的内容,但通过对历史上许多王朝进行了解,我们也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王朝在最终走向灭亡的时候,经济和政治并不是其灭亡的根源,而自然灾害的出现才是导致其覆灭的关键。

比如说我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王朝明朝,就是因小冰期的出现而走向了灭亡之路。那么,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一个王朝究竟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明朝年间极端天气的出现

在明朝末年十七,当时的社会中出现了十分极端的天气状况,在那个时候,夏天旱涝灾害频发,而对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来说,这样的旱涝灾害也使得农民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此时,人口数量与国家粮食储备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但是,灾难却并没有止步于此,在冬季到来时,整个国家也被笼罩在了严寒之下,就连最南端的福建和广东等省份都遭遇到了暴雪的侵袭。

在《明史·五行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大风霾,震屋扬沙,咫尺不见。”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自然灾害的出现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与现代社会不同的是,由于中国古代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当时的人们抗灾能力自然也就不是很强。此时,随着粮食的减产,各地人口开始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灾民越来越多,而在流亡的过程中,瘟疫也随之爆发,这样一来,国家的覆灭也就有了导火索。

极端天气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其实,对于一般的王朝来说,偶尔的旱涝灾害并不会导致整个国家走向灭亡,但是,在极端气候的影响之下,明朝末期的百姓们却接连遭受了很长时间的旱涝灾害,如此一来,国家的储备粮食也无法继续支撑民众的生活了,此时,就出现了饿殍遍野的场景。

根据《备陈大饥疏》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中,民众们为了能够活下去,也是想出了很多办法的,

其中“九月间,民争采山蓬草食。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不死。剥树皮而食,杂他树皮以为食,可稍缓死。”

由此可见,在灾难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山间的野草植物也就成为了民众们维持生命的关键。

但是,随着灾难的持续出现,曾经丰沛的野草资源也就慢慢枯竭了,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开始将进食的目标转移到了自己的同伴身上。在《阅世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炊人骨以薪,煮人肉为食,始知前之人皆所食。”

从这段话中就能感受到,明朝末年的百姓为了能够活下来,是不择手段的。

但是,通过现代社会中对生物知识的研究就会发现,如果说我们以人为食的话,就会导致社会中出现一些无法避免的瘟疫。在这个时候,除了旱涝灾害和极寒天气之外,明朝也开始大规模爆发了瘟疫,此时,由于社会中的医疗条件有限,因此,很多人在还没来得及接受医治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人世。据统计,在明朝社会中,约有五百万以上的人口死于瘟疫,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在极端气候的迫害之下,明朝最终走向灭亡

在极端天气出现以后,明朝社会的生产基础和国家经济实力都遭遇了巨大的破坏,而在这个时候,很多从天灾中侥幸存活下来的人就开始转变了自己曾经的想法,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活下去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

因此,这部分人就成为了社会中的动乱因素,无论国家出台怎样的政策对其进行限制,都是于事无补的。而在许多历史资料终究会发现,明末清初是存在非常多的起义战争的,其实,这些起义军的来源就是那些从灾难中活下来的幸运儿。

其实,如果说在明朝末期,统治者能够体恤百姓疾苦,及时解决民众的生存问题的话,那么或许很多起义军也不会公然与政府对抗,但是在那个时候,为了保卫京城的安全,统治者也将更多的赋税压力摊派到了农民身上,这样一来,本就生活无望的民众自然也就开始对政府表示不满,此时,起义的出现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有机会活下去。

而与此同时,随着中原地区的动乱,边疆的安宁也受到了威胁,当时,活跃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开始了崛起之路,而由于中央地区的统治早就已经失去了稳定的支持,因此,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之下,明朝的统治也最终走向了覆灭。

虽然说明朝最终的消亡与统治者的昏庸脱不开关系,但实际上,如果不是极端天气的出现的话,或许明朝的统治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如果他能够在极端天气之下充分体恤百姓,并安抚边疆的话,或许,整个明朝也将顺利度过这段恶劣的自然灾害。

结语:

其实,在我们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是绝对不能够忽视气候变化的,毕竟整个人类都是在依附着自然生存,如果说自然环境有着重大改变的话,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而言,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

通过分析明朝灭亡的历史就会发现,当遇到极端气候的时候,人类的处境是非常被动的,而明朝的覆灭也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之下,都要重视对大自然的爱护,不论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着何种提高,如果说没有合适气候的存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过是一纸空谈。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才能拥有更加长远的未来。

1997年的各省的天气在哪儿可以查到?

1816年,这一年诡异的没有夏天,7月飞雪气候大变是因为坦博拉火山爆发,喷出的气体遮盖着太阳,导致全球降温所致的。

无夏之年

1816年是我国的清嘉庆二十一年,据史料记载,在这一年的农历六七月份,我国的江西、安徽等南方地区发生了极端的天气。长江流域在7-8月份竟然飘起了大雪,江西彭泽地区6月份气温骤降,山上出现积雪,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在7月份,突降大雪,地面雪花有一寸多厚。由于气温骤降,长江流域的百姓们在六七月份竟然开始烤火了,真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奇观。

由于气温骤降,严重影响了地里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当时的粮食大量减产,进而导致粮食危机。由于这种极端天气,持续了近3年,导致人们没有粮食可吃,开始吃树皮,最后连树皮都没有了,只能吃观音土充饥,不少人在这场自然灾害中丧生。据史料记载,云南饥荒最为严重:?是岁大饥,路死枕籍?。

同一时期,除了我国之外,整个北半球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英国7月降雪,德国8月入冬,草木结霜,河流结冰,农作物被冻死,欧洲大约有20万多人死于这次突发的自然灾害。由于1816年的夏天,气温骤降,7月飞雪,欧洲称这一年为?无夏之年?。

坦博拉火山爆发

我们常说?六月飞雪?必有冤情,难道是因为这一年有天大的冤情吗?显然不是,这一切的发都是坦博拉火山爆发所引起的蝴蝶效应。

坦博拉火山是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北部的活火山,在1815年发生了大喷发,这次喷发从当年的4月5日持续到7月中旬,这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指数(VEI)为7。火山爆发的巨响在2500千米之外,都能听到。火山爆发喷射出1400亿吨岩浆,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爆炸威力的5万倍,导致约71000人遇难。

蝴蝶效应

坦博拉火山的大喷发引发了蝴蝶效应,坦博拉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和一些气体把地球包围,气体中又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在经过大气层时发生反应成为了溶胶,阻挡并反射了太阳光,因此地球没有了太阳的热量,所以气温也就下降了,最终导致全球的气温下降了0.53度。其影响在次年的1816年在全球突现出来,出现了罕见的天气异象,北半球出现了?无夏之年?。

谁能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场火山爆发,能够这么严重地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蝴蝶效应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从一个侧面再一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否则一旦它出现问题,谁也不能独善其身。特别是近年来的全球变暖问题,值得我们警惕,保护地球从你我做起!

历史上被称为“无夏之年”的1816年,夏天结了冰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查询步骤

步骤一:平台首页进行地理位置选择。既可以选择单点数据也可以选择区域平均数据

步骤二:确认数据源。历史数据可选择羲和数源、欧洲中期天气中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数据可选择德国气象局

步骤三:输入想查询下载的起止时间,可选历史40年和未来7日

步骤四:选择所需要的气象数据下载,导出csv格式小时级数据,保存数据可视化

步骤五:如需要查询更多数据,可在“更多属性”中进行“检索属性”

其实气候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早已在科学领域被人们加以讨论,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大多和气候的严寒期重叠,而相对繁荣的时段则恰恰较为温暖——当然,这只是中国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名的范例恐怕当属1816年的气候变化了。

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受到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北半球普遍气温骤降,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之一使得1816年成为此后1400年北半球最为寒冷的一年。身处于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北美洲都广受影响,生活在此的人们无不受到这一场天气变化的波及,上至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无一幸免。

由历史学家威廉·K·克林格曼和气象学家尼古拉斯· P·克林格曼联合撰写的历史学著作《1816,无夏之年》就把历史的长镜头专门对准了这一极不寻常的年份,如果说人类的历史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那么1816年肯定可以算是这个瞬间里面最为独特的一微妙,由历史学家和气象学家联合书写,更使得本书成为了一部独具特色的历史著作。

气温骤降,农作物歉收,出现不同程度的饥荒是北半球各地面对的普遍问题,人的肚子一饿,就会“穷则思变”。在欧洲,气候突变带来的是人们信仰的分道扬镳,有的趋向于科学——即使当时年幼的科学还无法对于气候变化做出正确的解释,有的趋向于宗教或者妖术,比如有些人认为这是上帝的警告,有的人认为是女巫们在作祟,是她们对天气施加了强大的魔法。当然,历史最终证明,宗教、妖术最终让位给了科学。

刚刚立国不久的美国在寒冷的驱使之下把目光转向了加拿大,麦迪逊总统说我们必须把加拿大拿下来,不然就只能去南方居住了,这促成了后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随着攻占加拿大的失败,美国人逐渐把目光投向了西部的沃野千里,从而促成了绵延多年的西进运动。

在天气突变的情况下,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对歉收的农民实施及时的救济政策,这或许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相对成熟的标志,而中国在1816年就做得很好。还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嘉庆二十一年,清廷的统治还算稳定,再加上1816年的寒冷并没有持续到明年年中,所以在中国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我更看重1816年的寒冷气候带给文学的影响,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是一株盛开的岩中花树,而且绽放得尤其绚烂。比如拜伦和雪莱在此时相好,并在互相切磋的过程中使彼此的诗艺达到顶峰,寒冷的天气还直接催生出了名著《科学怪人》,而吸血鬼文学的产生也从此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