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右玉天气预报_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天气
1.清水河属于哪个市
2.和林格尔县和林格尔县天气预报
3.山西人为什么走西口?
清水河属于哪个市
清水河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东南部以明代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右玉县、平鲁区、偏关县接壤,西部以黄河为界,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北邻古勒半几河与和林格尔县相连,西北与托克托县交界。南北长85千米,东西宽80千米,总面积2859平方千米。
1949年,清水河县全境解放。1950年,清水河县改隶绥远省萨县专区。1952年,萨县专区撤销,清水河县隶归集宁专区。1954年,集宁专区撤销,改为平地泉行政区,清水河县改隶平地泉行政区。同年,撤销绥远省,所辖地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划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1995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清水河的地理环境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和山陕黄土高原中间地带。由于长期受流水的侵蚀和切割,高原面貌被破坏,地表造成千沟万壑,纵横交错,呈现出波状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形。县境内丘陵区占38.4%,土石山区占24.8%,沙地与其他占13.6%,冲积平原占3.2%。构成以低山丘陵为主体,低缓丘陵、兵陵沟壑、土石山和冲击平原并存的地貌类型。
清水河县,地处中温带,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1℃,年平均降水量413.8毫米。大风天气多出在春季,主要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6米/秒。年日照时数在2445.1至3357.9小时之间,生理辐射量67.0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无霜期146天左右,可满足大部分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水河县
和林格尔县和林格尔县天气预报
1、和林在哪里什么地方2、和林格尔县属于哪个市3、和林格尔县有多少牧场和林在哪里什么地方
和林全称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和林格尔县,和林格尔县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所辖旗县之一,北靠呼和浩特市郊区、土默特左旗,西连托克托县,南接清水河县,东与凉城县、山西省左云县毗邻。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和林格尔县面积3436平方公里,辖4乡4镇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20点22万人。境内有蒙草草博园、奥威蒙元马文化生态旅游区等景点,曾荣获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明县城等称号。
和林格尔县属于哪个市和林格尔县属于呼和浩特市。
和林格尔(Horinger)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所辖旗县之一。地理坐标北纬39°58’~40°41’,东经111°26’~112°18’之间,北靠呼和浩特市区、土默特左旗,西连托克托县,南接清水河县,东与凉城县、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毗邻。面积3436__。
和林格尔县地形地貌多样,山、丘、川兼备,属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五丘三山二分川”之说,总体地形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东南部属蛮汉山的支脉,山区面占和林格尔总面的20.4%;中部和南部属黄土丘陵区,占和林格尔总面积的57.3%;西北属土默川平原的边缘,占和林格尔总面积的22.3%。
建制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改厅为和林格尔县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县署为县政府。
1949年10月1日,和林格尔县民主政府在黑老夭区中坝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民主政府迁回县城。
1950年2月5日,原国民党县政府撤销,正式成立了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和林格尔县先隶绥南专署、萨县专署,后隶平地泉行政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
1995年经批准,由乌兰察布盟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和林格尔县有多少牧场和林格尔县有30个牧场。因为和林格尔县快速发展,不断扩建,所以和林格尔县已建成奶牛牧场30个,存栏7.4万头,规模化养殖率达到100%。
山西人为什么走西口?
西口是哪里?广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最著名的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西口是中原人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中央,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山西人、陕西人和河北人。 往常,狭义的西口,则被人们以为是位于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以山西人为代表,他们为什么要走西口?其实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清代之前,走西口被以为只是人们零星的行为,范围不大。不断到清代,经康乾盛世,中国人口开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呈现。史料记载,清乾隆时,全国人口打破三亿大关。人口急剧增长,招致人与地矛盾开端锋利。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一旦没有土地,则会呈现生存危机。 正是在此背景下,呈现了所谓的近代五次人口大迁移。需求阐明的是,虽然这些人口迁移范围很大,却并非官方行为,与同样著名的「 ”湖广填四川”不同。 南方的安徽、北方的山西,古代因为恶劣贫苦的自然环境培养出了封建社会最强大的两大商帮——徽商与晋商。明末到清末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大量的山西人移民蒙古尤其是内蒙古地区,极大改变了内蒙古中部的人口、文化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山西人的走西口和山东人的闯关东、广东人的下南洋是明清时期,中国民间自发形成了三次人口大迁移。现在看来这是三场商机无限的大冒险,然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背后却是一把道不尽的辛酸泪啊。 山西人把大同东边的张家口为「 ”东口”,西边右玉县的杀虎口为「 ”西口”,走西口指的就是出杀虎口进入内蒙古草原这条路。走西口的历史可以最追溯到明朝初年,为防御北元残余势力的南下入侵,明朝在北方长城修建了九个边防要塞,驻扎了80万大军。80万大军的后勤对于当时的明朝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于是明朝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叫做:仓钞换盐引”简单的说就是把后勤外包给民间,谁往边关运了粮食,谁就能拿这 *** 给的盐引去江南换盐贩卖。山西人借助地利之便,兼顾粮商与盐商与一身,很快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为了后人走西口打下基础。 清朝时,走西口的规模达到了高峰只不过他们不再是风光的往前线运粮食,而是为了生存。人的矛盾又以西北最为尖锐,为了给老百姓找口饭吃,清朝 *** 只能引导他们去内蒙开垦荒地,又加上蒙古的王公贵族贪恋地租,双方就促成这场人口大迁移。当时有一句话叫:宁闯十回关东,不走一次西口。东北有山有水有树林,除了冷点至少饿不到肚子。可是走西口就不一样了,杀虎口是必经之地,也是匪患最为猖狂的地方。当地有民谣: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 第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都希望自己的日子可以过得好一点。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蒙古地区完全能满足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己的理想追求。内蒙古地区待开发,而山西又有很多的能人巧匠。比如说山西有很多的种地高手,可是在山西没有那么多的地,而他们都只能给地主老财当长工,辛苦付出得到的收获却很少。而在内蒙古却是另一番景象,有大片的土地待开垦,他们在这里不但可以大展身手同时也会收获一份不错的家业。用现在的互联网理论解释这就是一个产品思维,就是用户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所以一代代的山西先民都怀着一颗对美好生活向往之心踏上了走西口之路。 第二 精神指引前行 虽然走西口历程艰难,但是山西人历来都有不折不挠的精神,并且历来都非常重视从商。大家都知道过去山西一等的人才去从商,接下来才是去考取功名。所以商业文化一直在山西都有深远的影响。比如晋商南下贩茶,北上去蒙古和俄罗斯卖茶收皮毛,在祖国南北之间打拼生活。那时的山西普通民众也非常愿意自家的孩子去学经商和去店里当伙计,所以在当时的那个时期整个山西社会都有这么一种商业精神,就是一种为了追求理想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才能战胜重重困难,走到口外谋求生存发展。 第三,自然环境恶劣,被迫离乡背井 古徽州有一句古话「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而山西也有这么一句话「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形容的都是当地的环境恶劣,生存艰难。山西北部自然环境恶劣,竞标发生各种自然灾害而且土地贫瘠,当地生存非常不容易,为了生存,当地人经常出走在外也是常有的。而另一方面,清末山西发生了著名的「 ”丁戊奇荒”,极端变化的恶劣天气,近代最严重的旱灾,加上当地河川稀少缺乏水源,当地百姓为了生存大规模出走。山西有的地方很穷,有句名谚:"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些地方的人当年走口外的就很多。 第四,清末移民实边,巩固疆域之举 清朝末年,统治风雨飘摇,尤其是北方的沙俄不断渗透使得清朝版图非常不稳。为了巩固疆域,清朝一改「 ”封禁边塞”的传统,尤其是丧失了外东北、外西北之后,沙俄又开始对蒙古地区虎视眈眈。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可耕地等各种资源非常丰富,清朝鼓励移民戍边,主动招募大量来自于山西、河北等地的贫苦百姓,移民到漠北、漠南地区,开发土地。 山西紧临当时的察哈尔、绥远等内蒙古各地,自然也就「 ”近水楼台先得月”。当年闫锡山统治山西的时侯,坐镇山西,代管绥蒙。这样内蒙一代也就有一部分当兵的,做官留在了内蒙。 从源头上说,无论是走西口还是闯关东,都是老百姓在讨生活为了生存,类似于现在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农耕文明的模式下,一旦耕地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就只能想其他的办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百姓们开始外出。其实除了闯关东和走西口,还有一个大的人口迁移行动,那就是下南洋,其中福建人居多。按照当时的说法,闵人以海为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