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成语“望梅止渴”出自名著什么?,主要讲述了,有关什么的故事?他的意思是什么?我会用它造一句话。

2.望梅止渴指的是谁

历史成语“望梅止渴”出自名著什么?,主要讲述了,有关什么的故事?他的意思是什么?我会用它造一句话。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天气_马鞍山含山县天气预报马鞍山含山县天气

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事发经过

《三国志·魏书·武帝传》载建安十九年(214年),“秋七月,公征孙权。冬十月,公自合肥还”。曹操第三次越巢湖伐吴,七月天气炎热,行军途经安徽省含山县梅山村,士兵口渴难熬,曹操站在山道上指着前面遥远的地方说:“前有大梅林”,士兵争先恐后地前进,其实此山过去十几里是濡须河中游,很快有了充足的水源,士兵们虽然被骗依然很高兴,这就是大家耳熟能祥的“望梅止渴”成语来源。《三国志·吴书·徐盛传》记载:曹操到达横江(今和县马鞍山采石对岸),与吴将徐盛有一战。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记载:“梅山,(含山)县东南五里。山多梅树,俗传曹操行军,指梅林以止军士渴处也。”《御定骈字类编》卷一百八十九记载:“《明一统志》(卷十七),(梅山)在和州含山县东 南五里,唐天寳中改曰楼隐山,山多梅树,昔曹操行师至此,军士皆渴,因指山上梅林,军士渴遂止”。清代胡士钰的《窦存》也记:“望梅止渴:曹操行军至含山,军士皆渴,因指山上梅林,渴遂止。《康熙含山县志》卷五记载:“梅山县东南五里,唐天宝中(742年)改曰楼隐山,相传曹图东吴,举兵临江,军士道渴,操曰:前山有梅,士曰皆口酢,山上至今尚多梅树。一统志载王荆公(王安石)诗有:‘将军马上设良谋,遥望青山指梅树’之句。

望梅止渴指的是谁

曹操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在建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214年。曹操进攻孙权,因为七月份的天气炎热。当曹操行军路过现在的安徽省含山县的时候,士兵因为口渴已经快坚持不住了。于是曹操询问向导,哪里有水源。向导回答说前方十几里就是濡须河。

但士兵已经快坚持不住了,得到向导的准确回复,为了让士兵坚持走到水源附近。曹操心生一计。站在山上指着远方说,这里我曾经来过,前面有一片大梅林。只要到达那里就可以解决口渴的问题。以此来激励士兵暂时忍住困难,坚持到走出困境。

结果,士兵们因此因此精神一振,想吃梅子流出的口水暂时缓解了口渴,又因为梅子的诱惑而打起精神继续前进。这里虽然并没有梅林,但过去十几里就是向导所说的濡须河中游。自然不会缺乏水源,士兵们虽然被骗。但也因此振奋精神,坚持走到了水源附近。这就是大家耳熟能祥的“望梅止渴”成语来源。

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_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人物生平

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自幼机警,既长,喜结交名士。20岁时,受州郡举荐,以“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在任期间,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上,有犯禁者,不论地位高低,皆棒杀之。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灵帝光和7年(184),改任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颖州黄巾军,迁为济南相。中平6年(189),曹操与袁绍讨伐董卓兵败。后镇压黄巾军,队伍日益壮大,于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县,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曹操大权在握,号令四方,灭吕布、破袁绍,征乌桓,统一了中国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