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容易拉肚子怎么回事_天气热容易拉肚子
1.生姜涂抹身上3个部位,坚持15天,排出身体湿气,没有腹泻烦恼!
2.夏季天气炎热,宝宝却更容易“着凉”?宝宝的这2个部位要保护好
3.拉肚子会不会减肥
4.天气热饮食习惯该注意什么
生姜涂抹身上3个部位,坚持15天,排出身体湿气,没有腹泻烦恼!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经常熬夜、加班,加上喜欢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很多人身体里面的湿气比较重。天气变热了,表现为昏昏欲睡、浑身乏力,有的人身上和脸上还会出现疙瘩,有的人容易拉肚子,这些都是身体里面湿气太重了,需要好好的祛湿了。这个时候你可以用生姜涂抹身上的3个部位,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生姜在厨房是一味调味料,其实养生的效果也非常不错。生姜性温,里面的挥发物质,可以很好的祛湿排毒,驱寒开胃。不仅吃生姜有利于我们的身体,还可以涂抹到身体的3个部位,可以排出身体湿气,让你清清爽爽过夏天。
1、肚脐
肚脐有个穴位叫神阚穴,它是阳气的所在。每天睡觉前生姜捣碎,敷到肚脐里面,用胶带封好,第二天去掉就可以了。
它利于阳气进入身体里面,可以吸收肠道水分,预防腹泻的发生,同时还能去除身体湿气,让身体清清爽爽。
2、脚底
每天睡前用热水泡一下脚,然后生姜切成片儿,用它们涂抹自己的脚底,每晚来一次。它可以去除身体里面的残留的湿气,同时还能温暖全身,排出身体里面的多余的油脂和垃圾。
3、虎口
生姜去皮切成片儿,均匀的涂抹到虎口的地方,对于胃痛、胃寒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身体里面湿气比较重,不妨整些生姜,给身体好好祛湿吧。
夏季天气炎热,宝宝却更容易“着凉”?宝宝的这2个部位要保护好
天气虽然越来越热了,但是感冒的宝宝却越来越多了,是因为“着凉”了吗?
夏季着凉就是老人们常说的“风寒”,当人体要受寒时,皮肤表面的汗毛就会竖起来,皮肤就会封闭起来不散热,就会出现发烧的现象了。
风寒大致的特征是:发烧、咳嗽、头痛、腹泻。
现在的说法是,所谓的“风”其实是,侵入体内导致的发烧、头痛甚至是腹泻。
根据大量研究表明:人体在冷空气入侵,身体的温度降到33℃-35℃的时候,人体的免疫力下降,体内的活跃。
所以,为宝宝的 健康 考虑的话,天气虽然炎热,但是,宝宝身上的这2个部位是不能受凉的。
夏天天气炎热,很多宝妈就会让宝宝裸睡,但是小宝宝晚上睡觉都是爱踢被子的,所以小肚子就容易露在外面,这样就很容易受凉了。可能妈妈觉得正好的温度对宝宝来说还是太冷了,这时候宝宝就容易出现呕吐、拉肚子的现象,所以,提醒各位爸爸妈妈,要记得捂好宝宝的肚子哦。
我们的脚底是有很多穴位的,这些穴位都关乎着我们身体的 健康 ,但是有很多的家长都会忽略掉宝宝的脚是不能受凉的,觉得天气热就让宝宝光着脚玩耍,这样稍微不注意就容易使得寒气入体,容易受凉感冒的。
事实上,并不是说宝宝着凉是因为穿的不够多,而是因为宝宝出汗之后又吹风引起的,所以宝妈要注意到这个。
1、宝宝在室外活动流汗的话,别马上让宝宝进入温度较低的室内了,要先给宝宝擦汗擦干净了,然后等一会,让宝宝缓一下再进入空调房内,同时空调的温度不能跟室外差别太大,一般是26-28℃最好。
2、不要让宝宝衣服穿脱不定,这样宝宝的身体会经历较大的温差,容易受凉。
3、夜间帮宝宝盖被子或者给宝宝开空调的话,不要太冷或太热,对宝宝都不好。
4、宝宝睡觉的时候不要因为怕宝宝着凉盖的太多了,否则宝宝一觉得热就容易踢掉被子,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及时发现的话,宝宝就容易着凉了。
拉肚子会不会减肥
不会,
拉肚子减的不是肥
春夏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引发腹泻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如果不及时正确的对待,加上天气炎热,很容易导致身体脱水。
以为拉肚子就等于排毒,排毒就能减肥,殊不知,频繁腹泻排去的,是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非但不能真正达到减肥的效果,反而会危害身体健康
。严重的腹泻会导致高热、腹痛、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急性腹泻如果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还有可能引起慢性肠胃炎,导致慢性腹泻。
有些急于减肥的女性甚至还热衷于服用一些排毒产品。事实上,大多数所谓的 排毒产品其本质都是刺激性泻药,是通过刺激肠道,加速其蠕动,从而使肠道的内容物快速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在这种刺激下反复腹泻,会给肠道健康留下后患。 拉肚子不都是吃出来的
拉肚子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而是很多疾病的共同表现,它常常还会和呕吐、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伴随出现。在夏季,引起急性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细菌感染。人在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污染的食品
,或饮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饮料后就可能发生肠炎或菌痢,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二,感染。人通过食物或其他途径感染后,容易引起性腹泻。感染轮状、诺瓦克、柯萨奇、埃可等后都有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三,食物中毒
。变质的食品、污染的水源、不洁的餐具都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需要注意的是,夏季气温高、湿度高,食物变质的速度往往比其他季节快。一旦食物中毒,患者会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胃肠道症状。
四,饮食贪凉。很多人喜欢在夏天吃冷饮,但如果吃得太多、太急,那些肠胃功能原本不佳的人就可能会出现腹泻。
五,消化不良。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多、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会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引起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返酸、烧心、打嗝等症状。
六,腹部着凉。夏季天气炎热,如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尤其是开着空调睡觉,腹部很容易受凉,这也会导致肠蠕动增加从而引起腹泻。
天气热饮食习惯该注意什么
高温天气如果在饮食上没有合理安排非常容易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尤其要预防以下几种现象的发生:高温天气没胃口,所以不吃饭、少吃饭很多人在高温天气都会觉得没有胃口,所以饭量会减少,甚至于到了饭点不愿意吃饭,逃避吃饭。其实在高温天气,我们更应该重视食物的均衡摄取。由于高温的天气本身会增加我们的身体对于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尤其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饮食上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充,则更容易出现中暑、四肢乏力等健康问题。只吃水果,不吃正餐很多人喜欢夏天,是因为夏天的水果品种丰富,好吃又解暑。尤其在天里面,饭菜提不起人们的胃口,于是索性拿水果来代替。水果吃饱了,正餐自然就省略了。尽管水果美味可口,是解暑消渴佳品,但过量食用水果,势必影响其他食物的正常摄入,难以保证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如果只吃水果而忽略了正餐,身体的营养和能量得不到补充,自然感觉乏力。毕竟人体每天需要多种营养素,而水果往往只能提供碳水化合物、部分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含量很有限,长期以水果替代正餐势必影响健康。用冰镇的饮料和冰激凌来解暑很多人都认为,夏天气温炎热,容易“上火”,感觉干燥、口渴、烦躁,因此应当多吃冷食。于是,冰镇的饮料、雪糕、棒冰、冰激凌成为了这些棚哟解暑的佳品。实际上,吃过冷的食物,会让人体的消化道黏膜下血管快速收缩,使得吸收能力下降,胃肠功能减弱,不利于补充水分和养分,还会降低胃肠抵抗力而容易引发腹泻、胃肠炎等。同时,因为消化系统供血减少,散热不畅,反而令人感觉更热更烦躁。许多人在吃冷饮时往往过量、过冷,由于自身正处于大汗淋漓的高热状态下,骤热骤凉,极易刺激咽喉和肠胃,引起咽喉疼痛、胃部不适。心血管病患者,大量进食冷饮后,可能会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诱发心绞痛冷饮刺激口腔和食道黏膜,还可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痉挛,上腭、舌头和头顶出现麻木感,继而随着血管扩张而引发搏动性头痛和恶心。尤其是平日胃肠虚弱者应更加注意食物温度问题,严格限制生冷食物和冷饮。特别是儿童,多吃冷饮会影响身体抵抗力,引起不必要的咽喉和肠胃疾病。其实,冷食冷饮的防暑降温效果不但远不如热茶、绿豆汤等饮品。解暑应当喝略微高于体温的饮料,使胃肠血流增加,改善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提高其抵抗力。通过大量饮用啤酒来解暑很多人认为多喝啤酒能解暑,热天喝啤酒的确有一种凉爽的感觉,尤其是把冰镇过的啤酒一饮而尽,那种侵彻心脾的感觉让很多人对啤酒钟情不移。但是,这种感觉只是嘴巴、消化道和味觉短期的快感,喝多啤酒后,不出半小时,人往往会感到口干咽燥、全身发热,毫无清爽之意,因此啤酒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此外,啤酒的能量很高,人们称之为“液体面包”,若是靠啤酒解暑,估计暑未解掉,啤酒肚却来了!要清热防暑,就应当多吃苦瓜等凉性果蔬。很多人一说清热防暑,就只想到苦瓜、黄瓜、冬瓜等“凉性”果蔬,每天盯着它们吃,而且最喜欢吃凉拌菜,很少用油烹调。这些清凉蔬菜虽然含有维生素C和钾,其他营养素的含量却偏低。从胡萝卜素、维生素B2、叶酸、钙、镁等含量来看,均排名靠后,抗氧化成分和膳食纤维含量也不足。如果很少放油烹调,也会让蔬菜中的脂溶性营养素难以有效吸收。虽说凉性果蔬本身热量很低,但也会降低人体的产热耗能效率。如果过多食用凉性食品,可能会降低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加剧夏日营养不足。此外,凉性食物会降低人体的“火气”,但通常也意味着人体的散热功能下调。比如说,平日手足冰冷的女孩子,吃凉性食物就会令她们的身体更凉。中医很难用生物学的词汇来解释,但“清火”的总体效果是人的热量消耗下降。这样,吃同样的食物热量,就更不容易瘦。消化功能较弱的人,过食凉性食物还会引起肠道蠕动加速,甚至腹泻,更降低了营养素吸收效率。综合而言,夏季天气炎热,阳光曝晒,更需要足够的抗氧化成分和多种维生素。选择蔬菜时,要特别注意深绿叶菜。深绿叶菜无论从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还是抗氧化成分,都要比浅色蔬菜高,因此综合营养价值也高。夏季最好每天吃200克左右的深绿叶菜,比如菠菜、苋菜、豌豆尖、油麦菜、芥蓝等,再加上其他浅色蔬菜200~300克,就能得到最全面的蔬菜养分。当然,蔬菜烹调的方式也很重要。既要吸引食欲,又要口味清淡。烹饪绿叶蔬菜时,放少量油清炒,或焯烫后放少量香油凉拌,都是夏季比较理想的烹调方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