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10个)

2.有关历史的对联

3.黄山六年级作文

4.三国演义中的二十篇经典小故事

5.提供一下《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150字左右

6.诸葛亮主要事迹及成就,历史贡献?别人对他的评价? 回答得好加悬赏分

7.评价诸葛亮

8.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9.有哪些旅行地「不要门票,随缘走走停停」也能很美很充实?

请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10个)

孝感卧龙乡历史天气查询_孝感卧龙乡历史天气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以及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1、桃园结义

人物及故事:刘备、关羽和张飞,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草船借箭

人物及故事: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3、如鱼得水

人物及故事: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自己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

4、大器晚成

人物及故事: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

5、虎踞龙盘

人物及故事:刘备为了联吴抗曹,派诸葛亮去吴都建业去游说孙权。诸葛亮到了建业,看到秣陵的山势地形,感慨地说:“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龙环绕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6、望梅止渴

人物及故事: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曹操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曹操快速赶到队伍前面,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了,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7、舌战群儒

人物及故事:诸葛亮为联吴抗曹而出使江东,在谒见孙权之前,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会于外堂,其中张昭等多数文臣主张降曹,知诸葛亮来意,故意挠起论争,欲使诺葛亮知难而退。谁知诺葛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使得孙刘联盟,公抗曹兵。

8、刮骨疗毒

人物及故事: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派人四处打听名医。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

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9、锦囊妙计

人物及故事:刘备应孙权要求到江东结亲,又怕孙权加害,带了赵云当护卫。诸葛亮临行前给了赵云三个锦囊,让赵云在特定的时候打开,来一一解决困局。

10、吴下阿蒙

人物及故事: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

有关历史的对联

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于诸葛草庐的门联

驽马并麒麟;

寒鸦配鸾凤。

——罗贯中《在国演义》中以除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经天纬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再以徐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成都武侯祠中赞颂诸葛亮的对联,改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之《蜀相》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丞相当年曾驻马;

江山终古此蟠龙。

——佚名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荐公一掬建业水;

听我三终梁父吟。

——顾孝廉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许先帝驰驱来连吴会;

有儒者气象上继伊周。

——刘忠诚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风景依然,名士曾杭衣带水;

云霄如在,寓公为集草堂资。

——陈宗濂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驻马此重经,莫问渠天发残碑,临硎断阙;

卧龙如何作,愿为我翦除他族,开济清时。

——冯梦华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

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佚名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词

八千余年上下古;

七十二家文字奇。

——清·顾槐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云归大漠随舒卷;

门对寒流自古今。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龙去崇朝作霖雨;

我来高卧想羲皇。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诸葛大名垂宇宙;

元戎小队出郊坰。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真人白水生文叙;

名士青山卧武侯。

——陶澍典诸葛亮题湖南省南阳城楼

旨寻六家,业窥五际;

内学七纬,旁通三微。

——清·顾嘉蘅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

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单家驹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清·顾嘉蘅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器学潜藏,抱膝长吟田父乐;

经纶跃展,鞠躬尽瘁老臣心。

——吴庆桐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庵垂两千年,问吴宫魏阙安在;

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吕何如。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先生本天下才,世人莫之许也;

数语备当时事,将军岂有意乎。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德深于众,名垂青史,江河行地;

功高于世,声震寰宇,日月经天。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地无论宛襄,有诸葛庐自堪千古;

统并存吴魏,读隆中对早定三分。

——黄剑三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

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胡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张焕然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烧博望、平南蛮、出祁山,功垂宇宙;

拼司马、骂王朗、气周瑜,名振古今。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

帝王谁正统,文公特笔,为表明当日怀忠。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

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赓梁父,可有遗音。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

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慰老臣心。

——金国钧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心县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

结庐在紫峰白水一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世;

为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千驷万锺弗受,三代下犹见斯人。

——刘镇华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负天下奇才,若定指挥,独惜赍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

叹风尘末吏,未遑窃比,追溯鞠躬尽瘁,心香一瓣学乡贤。

——曹慕时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此地藉卧龙以传,看丹江西抱、白水东环,只许长留名士隐;

斯人超雏凤而上,即莘野币交、渭滨车载,何如亲见使君来。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黄山六年级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黄山六年级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黄山六年级作文1

 本年的炎天,我以及父亲降临了安徽省南部的荒凉的山风景区。那里景致秀媚神奇,尤其是那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有的像"团鱼",有的像"飞鸟",真是有趣儿极了。

 就说"望月"吧,它仿佛一只小狗蹲在一座山头上,睁大圆溜溜的秋水,抬着头,望着无垠无际的天际,一动不动地看着圆圆的玉轮,仿佛在忖量本身的主人——二郎神;又仿佛在伸着头颈不住地叫,仿佛要把玉轮中的嫦娥姐姐叫醒。真的好神奇呀!

 "狮子抢球"就更有趣儿了。远了望去,在一座高高的山岳上,有一群玩皮的小狮子。它们神志各别,惟妙惟肖,活泼传神。它们在干啥子呢?细心一看,噢!本来它们在抢球呢,只见一群狮子围着1个圆球,有两只狮子用爪子同时按着石球,其他的狮子则虎视眈眈的盯着球看。多凶猛呀,它们谁也不让谁,并且谁都想获患上那颗球。就仿佛是真的狮子在抢球一样。玩患上可高兴啦!

 还有"女神奏琴",每一当太阳升起,这座山岳上的几块巨石就酿成为了一名斑斓的女神。她坐在山顶的石琴旁,全神贯注地抚搞着琴弦,弹着柔美的旋律。啊,多妙美的琴声啊!

 荒凉的山的奇石还有许多许多,正等着你来赏识呢!

黄山六年级作文2

 黄山的险峻山势,如诗如画的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每当我回忆起黄山之行时,突突地涌动在我的记忆中的却是那云。至今我还认为黄山的云最为生动,最有气势、最是绚丽。

 站在黄山脚下仰首望山,就见白云分成好几层缭绕在山间,最低处是幽谷中一缕缕淡淡的云气,好像是下面的山涧被煮沸了一般。山间的白云如带,既相对的固定,又缓缓地移动,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峦,遮掩得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远处的一个个山峰,就被云隐藏在云海中,含羞般只露出个山尖尖,扑朔迷离的样子使你感觉

 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际,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顶也就成辽阔浩瀚云海中的孤岛。阳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石更奇。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风平浪静时,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静,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海阔,峰头似扁舟轻摇,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感受它的温柔质感。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更有飞流直泻,白浪排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度卷群峰。

黄山六年级作文3

 黄山,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其中“黄山四绝”怪石、云海、奇松、温泉举世闻名,不愧被徐霞客称“黄山归来不看岳”呀。

 步入黄山正门,就会赞叹这山竟如此奇妙。那大大小小的山峰被放得错落有致,好似大自然的一幅巨著。继续向上前进,树木愈发茂盛。导游带我们来到黄山边缘的小路,我发现了几块奇特的石头。它们虽然大小不一,却个个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好像是活的。有的状如猛兽,好像要把游人吞噬;有的形似山人,似乎在为游人指路;有的如同巨浪,仿佛要淹没整个黄山。原来这就是天下闻句黄山怪石,黄山的石可真怪呀,千姿百态。

 我看现一块句叫“仙人指路”的怪石,便十分好奇他在指什么。向仙人指的方向望去,竟是白茫茫的一片云海!让我又惊又喜!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云海奔云。在云海之中,真有种飘飘之感。那淡淡的一片,好像云却不是云,好像海又不是海。它一会成为黄山的腰带,一会儿变成了游弋的仙人,一会儿又变成了孙悟空的“筋斗云”。真是雄伟壮观!这黄山的云海真是瞬息万变!我正沉浸其中,云海又慢悠悠地飘走了,也许还有别人要观摩这奇妙的云海吧!

 黄山,真是大自然的一副杰作!真不知在她的鬼斧神工下还会有多少像黄山一样的奇妙景象。

黄山六年级作文4

 黄山的松树高大挺拔、苍翠欲滴、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幅瑰丽壮美的图画。黄山奇松就是大自然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憾。

 暑假的一天,阳光明媚。我们从黄山脚下坐大巴来到了慈光阁索道站,坐缆车前往玉屏楼索道站。路上,我看见了成千上万的松树,都长得郁郁葱葱、高大挺拔。到了玉屏楼索道站,我们走了一段路,弛名中外的迎客松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长在悬崖峭壁上,高10米左右,枝繁叶茂。它伸出强劲有力的“双手”,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它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友善好客的象征,是珍奇无比的国之瑰宝。

 接着,我们经过了一段艰苦的路程,来到了北海的梦笔生花的景点。只见一座又高又大的山峰,山尖长了一棵松树。那座山就像一枝笔,那棵松树就像一朵花在“笔”上。它的由来是这样的:唐代诗人李白来到此地,他想起小时候做的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笔开了一朵花,跟这里的景点正好相似,因而得名。“梦笔生花“用来比喻希望自己写的文章更有文采。

 前往始信峰的路上,最有意义的松树是团结松。它傲然耸立,有五十六个树叉,象片着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我还看见了雨伞松,龙爪松、黑虎松、大王松、连理松、破石松、卧龙松、探海松等奇松。

 看松树来黄山,天下一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真的让我信服。

黄山六年级作文5

 我爬过上海长风公园的铁臂山,可还没见过黄山这样陡峭壮丽的峰峦!今年暑假我同妈妈一起去游览黄山,黄山的绮丽至今深深留在我的印象之中。

 黄山的景真奇!有的像仙人背篓,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猪八戒吃西瓜,还有的像武松打虎……奇峰罗列,形态万千。黄山的峰真险!上“天都”的路几乎都是直上直下,与地面成90度直角,“鲫鱼背”是在两个山顶间架起的一座天桥,它高达1800多米,两面悬空,底下是万丈深渊,低头一看,不禁叫人胆战心惊。

 黄山的云海真美!近看云海,像一层浓雾,把那些奇峰异景遮得无影无踪,大风一吹,雾气飘走,一个一个的奇妙景象又都展现在眼前;远看,朵朵白云又像对对白色的蝴蝶,围绕着山峦,翩翩起舞;登高看,十里间,就像一片望不到边的海洋,把一座座俊山淹没,只露出一个个山尖,仿佛是大海里的小岛在云里时隐时现,漂浮变幻,诗人感到如入仙境。

 黄山啊黄山,你雄奇险峻,奇妙美丽,我深深地爱上了你,我希望能有机会,再一次欣赏你的风姿!

黄山六年级作文6

 奇甲天下的黄山。今天我终于可以登上这让我盼望已久的黄山了。无数的奇松怪石天然巧成,奇异飘渺的云海,清澈见底的温泉,并称黄山四绝。

 齐甲天下的黄山有很多奇松怪石非常有名,虽然松树本是很普通的植物,可是黄山的松树就与众不同了。它只要一条石缝,一撮土就可以立于天地之间。它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的生存下来,漫山遍野到处郁郁葱葱,像给群山披上一身绿色的被子,天下闻名的松树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它们个个千姿百态神韵飞扬。

 就这样不知不觉我已经到了妙笔生花和笔架峰的景点,我想如果我能拿起这支神笔,一定能写出天下妙笔生花美妙绝伦的文章。接着我们又到了仙人晒靴的景点,我想这只靴子一定是湿得太厉害了不信你看一看,它都在哪晾晒了几千年了。

 我登上黄山的一座山顶看见远处的山中有雾气磅的云海,怎么难到我们到了海边了吗?噢这就是云海,云海千姿百态,形象万千,有时变成汹涌澎湃的海浪,有时像一群安静的小绵羊,山峰在云海之间若隐若现,云海这神奇的美容师,更让黄山披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我身在其中,觉得自己仿佛在人间仙境一般,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可是让我感到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太匆忙的缘故,我这一次就没去成黄山四绝之一温泉。以后我一定要第二次登上黄山。

黄山六年级作文7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黄山的全景。黄山不愧是天下第一奇山,它以自己的“四绝”震撼了全中国。

 黄山是中国十大名胜风景之一。素以四绝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着称于世。苍劲顽强的松;峥嵘林立的石;变幻莫测的云海;澄清洁净的温泉,构成了黄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巨幅画卷!

 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都富有浓浓的人情味。那“探海松”长在怪石群上,像一只猴子正坐在石头上看海;“团结松”仿佛是几个人正在一起庆祝什么好事似的,都拥抱在一起;那“迎客松”伴随着游客游览完黄山;而“送客松”和“迎客松”刚好相反,而是送走依依不舍的游客……这么多的松树,就算讲也讲不完啊!真不愧称为奇松。

 黄山的怪石也不比奇松逊色,那狮子峰上的“仙人下棋”,山顶上的“猴子观海”,,山上的“十八罗汉”,还有那不知从哪儿来的飞来石,那长长的卧佛石,最吸引人的算莲花峰了,巨大的山峰像一朵巨大的莲花,每一块石头都像花瓣,走进莲花峰里就像到了仙境一般。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黄山的云海更是奇妙,许多的山峰围成一个大洞,云在里面烟波浩渺`变幻莫测,时而像浩浩荡荡的军队;时而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时而像温柔可爱的少女,一会儿翻腾怒吼,一会儿平平静静,给人留下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黄山的温泉在紫云峰下,温泉也是人们喜爱的天然浴池。平时43摄氏度,冬天41摄氏度,用温泉洗澡,可以使人神请气爽,精神百倍。

 黄山真是又奇妙又有趣呀!

黄山六年级作文8

 黄山有很多山峰,这些山峰都非常奇特,也很有特色。黄山的山峰有:莲花峰、光明顶、始信峰和天都峰,登上其中的一座山峰往下望,都可以望见黄山最美、的景色。

 黄山有“四绝”,那就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第一名当然是奇松,奇松这稀奇古怪的样子,还各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意思。黄山的松树,有的长在悬崖峭壁上,有的长在幽谷,葱郁又生机勃勃。黄山有几大奇松,都非常有名,他们分别是“迎客松”、“黑虎松”、“团结松”、“探海松”等等,都是黄山松的代表。

 怪石也是黄山“四绝”之一,这些怪石别具特色,模样千奇百怪,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还有的像物品,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怪石里比较有名的是:“飞来石”,“猴子观海”,“仙人晒靴”,“狮子峰”等。其中,游客们最喜欢的是“仙人晒靴”,因为那怪石像一只靴子,那靴子倒了过来,就像先人在晒靴子。

 云海是非常神奇的一绝,虽然在别的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也没黄山的云海那样变化无穷和壮观。在黄山上,如果有幸看到云海,那你就会感到一种妙不可言的朦胧美。温泉在黄山也算一绝,黄山温泉温度常年保持在42度,水质良好,非常不错,大家有时间也要去体会一下啊!

 朋友们,黄山是个绝美绝美的地方,希望你们能爱惜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泉。希望你们把黄山介绍给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来体验一下黄山的美。祝你们的黄山之旅愉快!

黄山六年级作文9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之美。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让我们先来欣赏怪石吧。

 黄山的石头千奇百怪,惟妙惟肖。有的像复活节岛上的石像,有的像猴子蹲在山峰上俯视茫茫云海,有的像鳌鱼吃螺蛳,还有像猪八戒写情书……

 黄山峰峦秀丽峭拔,十八罗汉朝南海非常逼真。十八罗汉坐的坐,站的站,都朝向南海,好像非把南海盯得脸红起来似的。还有童子拜观音,俩童子跪在高个儿的观音面前,显得十分虔诚。

 飞来石是黄山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椭圆形的巨石耸立在一座山峰顶上,微微倾斜,还挺重的,544吨呢!据说,这就是《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在大雾里,觉得它还有一股神秘的气息。

 西海大峡谷有一徽骆驼,远看,它的背上隆起一个巨大的驼峰,它伸长了脖子,高昂着脑袋,好像在嘶鸣。它微笑着,一副温顺的模样。走近了,还可以发现,它的背上还有许许多多人形石头。有的像背着包袱要远走他乡,行色匆匆;有的像老翁斜坐着,膝下缠着一童子,多么祥和多么温馨;还有的像一个和尚盘腿坐在地上修行,连他们的衣服折痕都显得那么清晰。

 黄山的奇石的确是天下第一啊!

黄山六年级作文10

 我游览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登临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这“云奇山异”的黄山。黄山可真奇啊,玲珑隽秀,说不尽的千姿百态,奇瑰艳美,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黄山可真高啊,连绵起伏,耸入云端,从山顶向下看,云在脚下漂浮;黄山可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削,几乎是90度垂直的石梯,隔老远也让人心惊肉跳,似乎一失脚即刻就会从悬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我看见过马尾似的卷云,山峰似的积云,飘在天空中的浮云,却没有看见过这像滔滔流水似的人间银河——黄山云海。黄山的云可真白啊,白得就像一匹白缎,又恍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飘动;黄山的云可真长啊,长得无法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的浩瀚,像一张大幕把天地都罩起来了;黄山的云可真妙啊妙就妙在它飘渺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引起美感。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

 这样的云环绕着这样的山,这样的烘托着这样的云,再加上空中五彩缤纷的彩霞,山顶郁郁葱葱的松林,山间红叶似火的枫林,山下淙淙作响的清泉,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绵绵不断的画卷里,这真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云海涌山间,奇山异树云中裹,天下美景归黄山”。

黄山六年级作文11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去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看清黄山的正面目了。

 走进黄山景区大门,迎客松便映入眼帘。那碧绿的叶子像针一样尖呢!树干中部生长出6、7米的两大侧枝,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我们踏着台阶而上,远远看见了两棵松树。它们的下半身树干连在一起,就像一对失散多年的姐妹拥抱在一起。导游告诉我们,这叫连理松。相传,唐明皇和杨贵妃在七夕盟誓,百年后同去黄山,修身养性再连理。死后二人果然同游黄山,并化作连理松。

 我们又继续向上攀登,吸引我们的除了千姿百态的松树,还有那满山的怪石。这些怪石的形状各异,像老人,像巨象,像雄鹰……有趣极了。“看,那块石头好奇怪呀!”我顺着妈妈的手指看过去,只见一块上大下小的石头挂在悬崖边,似乎要掉下去了。我给它取名“仙人晒靴”。我们边走边给形形的怪石取名字,大家玩的不亦乐乎,连登山的劳累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越走越高,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云海之上。翻滚的云海就在我的脚下,一块块,一团团,云遮雾涌,充满神秘之感。奇松怪石早已无影无踪,使我仿佛置身于仙境。

 黄山奇松从石缝里长出,向我们展示生命的顽强;千奇百怪的石头,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满山的云雾,更是为美丽的黄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我爱黄山!

黄山六年级作文12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在书上、电视上都看过黄山的美景,可从没亲眼目睹过,使我十分向往。这个暑假,我终于有机会去盼望已久的黄山了。

 黄山有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景。其中,黄山著名的十大奇松让我大饱眼福。

 最著名的要数国宝迎客松了。迎客松,顾名思义,就像是伸出手来迎接游客似的。黄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称为黄山松,这种松树和其它松树不同,它的向阳性很强,迎客松的一侧有一块巨石遮住阳光,所以迎客松的树枝向另一边延伸。她高大魁梧,矗立在一块巨石旁,树叶又细又密,虽然才两三根树枝,但却显得十分粗壮,它不管刮风下雨,年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她代表我们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伸出友谊之手,欢迎大家来中国游玩。

 黑虎松也让人印象深刻。关于它还有个传说:有一个僧人要去林中,不料遇到一头壮壮实实的黑虎,心中害怕,便回去了。第二天,他扛着棍子去打虎,结果没见到虎,但看见了一棵松树,所以称为“黑虎松”。它的叶子非常密,不留一点缝隙,也很绿,绿得有点发黑,又是那么的细,细得跟绣花针似的。它主干粗壮,一派虎气,显得颇有气势。

 除了迎客松与黑虎松,黄山还有龙爪松、连理松、团结松、雨伞松等。黄山的朝霞、晚霞、奇石都很奇特。游览了黄山,让人感慨,让人难忘。

黄山六年级作文13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这黄山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和我的家人就一起去目睹了黄山的风采。

 一进入黄山,我就看见了大片大片的树林和很多头的深山中的老牛,有黑色的和棕色的。我们在一条小溪旁歇了脚,溪水清澈见底,我忍不住脱下鞋子感受一下这水的清凉,我的脚刚进入水中,就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

 快到吃饭时,我们又去了黄山的九龙峰,九龙峰是一个生态动物园,但它和动物园的区别是没栏杆,可以和动物零距离接触,我们也来到了这里,看看有没有机会见到一只野猴子。我们还在九龙峰的瀑布,那瀑布“轰隆”,一声落了下来,还真应了诗人李白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突然,,人群中传出一个声音:“快看!快看!是猴子!”我朝着他指着的方向看去,还真看到了一只野猴子,那猴子有着棕色的毛,正在摇着尾巴,最好看的就是它那犹如黑宝石般的大眼睛,猴子可能受到了惊吓,灰溜溜的走了。

 下午,我们又去了太平湖,看那些老爷爷钓鱼,看他们那娴熟的动作,一看就是老手,一下子就捉上来好几条大青鱼。

 随后,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风景如画的黄山。

黄山六年级作文14

 曾听人说,安徽黄山最美丽了,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大自然的美景,饱览一下黄山的英姿。今年暑假,妈妈决定带我去游览一次黄山,我高兴的都要跳起来了。

 7月6日的凌晨4点是我们就出发了,直到下午1点多才到黄山的旅游宾馆。次日,天空中下着毛毛细雨,我们就开始爬黄山。黄山的山可真美呀,从百步云梯上往下看,绿树成荫,云烟雾海,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呀。黄山的山可真险呀,路上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万丈深渊,我的心紧张得快要跳出来了。我们最终来到了迎客松这里,迎客松的叶子伸向游客,好像在迎接远方的客人。迎客松非常有名,几乎来到黄山的游客,都要来会一会这迎客松,拍照留念。鳌鱼峰因为天气原因没有开放,听说那里风景秀丽,景色迷人,让我有些遗憾呀。从莲花峰往下鸟瞰,山下云雾缭绕,飘忽游动,天地相连,多美丽呀,我突然想起了徐霞客说的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可真是名副其实呀。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到了第三天我们就回家了。经过这次黄山之旅,虽然只有短短三天的时间,却使我增长了不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的兴趣。

黄山六年级作文15

 国庆节,爸爸妈妈带我去黄山旅游。到了黄山脚下的汤口镇,这里的车多、酒店多。第二天早上,我们四点钟就起床了,来到游客换乘中心,这里的人真多呀!人山人海。我们排了三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坐上了开往云谷寺的大巴。

 到了云谷寺,我抬头一望,脚就开始发抖。心想:我爬得上去吗?可是总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回荡:“你一定能行的。”我再看了看旁边,有许多比我小的小朋友,还有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也来爬,我就觉得我一定能行。

 爬山的人可真不少,前望不到头,后看不到尾。我们随着人流往向爬,表哥爬得飞快,在人缝里钻来钻去,我在后面紧追,外婆也爬得很快,不一会儿就追上我俩。有很多人爬到半山腰就坐在旁边休息,我们也停了下来。很多人看到外婆也来爬山,纷纷向外婆竖起了大拇指。有一位阿姨还和外婆一起合影留念呢!

 一路上,我们欣赏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看到了仙人指路、望月、双猫捕鼠、仙人翻桌……等许多美丽的奇石。还有苍劲有力的黑虎松。来到了白鹅峰顶,我们看到了美丽壮观的云海。我们还去了凤凰源、翡翠谷——也叫情人谷,是藏龙卧虎的拍摄地。在那里,我看到了八戒石、蛙跳石、海象石——俗称棺材石,也叫睡美人石。

 这次来黄山,遗憾的是没去天都峰,有机会再来黄山,我一定要爬上天都峰,在鲫鱼背前留影。

三国演义中的二十篇经典小故事

1、《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兵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后来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了。

2、《战官渡》

建安四年,袁绍举兵十万南下,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精略的部署,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3、《千里走单骑》

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4、《温酒斩华雄》

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 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 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 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5、《桃园结义》

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6、《三顾茅庐》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7、《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8、《借东风》

在 曹操进攻荆州的时候,?刘备?孙权两家结成了抗曹联盟。孙权大将?周瑜十分嫉妒刘备军师诸葛亮的才能,想把他置于死地。他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 军令状,若误期造不出便以军法从事。诸葛亮巧妙地利用 长江的大雾,在夜里用数十只绑满稻草人的船只在曹营前击鼓呐喊。曹军用箭射击,结果全都射在稻草人身上,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得箭十多万支。

9、《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董承约刘备等立盟除曹。刘备恐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豆;曹操闻知后,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大惊失箸。风和日丽的天气突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此时关羽张飞赶到,乃借以脱身。曹操当时是以试探的心理来设宴的,而刘备则诚惶诚恐,希望不要引起曹操的怀疑。

10、《蒋干盗书》

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

11、《曹操献刀》

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12、《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13、《赤壁大战》

曹操大军征吴,准备一举吞灭江东。诸葛亮说服东吴群臣,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利用曹操说客蒋干,行使反间计,又让黄盖用苦肉计诈降,乘风放火,烧尽曹军船只。曹操弃军退走,沿路又被孙、刘两军袭击,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下几百人马。周瑜和诸葛亮运用计谋,以劣势兵力击败了优势曹军,取得空前的大捷。

14、《单刀会》

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不仅应邀赴了宴会,更挫动了吴国的锐气 ,以脱身 ,实则以鲁肃为人质 ,互相敬酒 。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 。席间 ,轻驾小舟,单刀赴会 ,提着宝刀 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 故而, 早知是计,便有所准备。 熟读兵书, ,关羽久战沙场, 席间埋伏刀斧手欲杀之 。宴请关羽过江到东吴, 因此,设酒宴名为招待关羽,实为鸿门之宴 ,始终不放弃夺回荆洲的想法, 。吴国为了得到失去的土地 故派大将关羽镇守要地荆洲 需夺取西川,以立其业 ,刘备为完成三足鼎立之势。

15、《定军山》

本集叙刘备出兵攻取汉中,因战事吃紧,又不调用黄忠上阵,黄忠不服老,孔明使用激将法,使黄忠立下军令状。黄忠又使用骄兵之计,连续攻克天荡山、定军山,斩了曹军大将夏侯渊。曹操自率大军来争,又被黄忠、赵云并力杀退。刘备得了许多地方,自立为汉中王。

16、《水淹七军》

本集叙孙权因西蜀拒绝交还荆州,非常愤恨,与曹操结盟,共图荆州。关羽得讯,起兵突击襄阳,杀败曹仁,乘胜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庞德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不料中了庞德的箭。后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就在一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被生擒。威名大震。

17、《火烧连营》

刘备率领75 万人马杀向东吴。孙权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孙权起用了陆逊。

刘备的部队从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没打败东吴主力,就在树林里安营扎寨了。营寨一个挨一个,连续几百里长。陆逊得知刘备的营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败刘备的计谋。这天,东南风刮得很猛,陆逊指挥大队人马带着茅草和火种,并分三路,一起杀进蜀营,把蜀军40 个营地烧成一片火海,刘备在赵云的保护下逃到白帝城。

18、《失街亭》

司马懿军逼祁山,诸葛亮不知派谁去守,马谡欣然愿往,可诸葛亮怕他没有作战经验,不让他去,马谡苦苦相求,诸葛亮拨给他2万军马,任他调度,派王平为副将,马谡想在高山上扎地,可王平却认为在平地上,马谡不听,给了王平五千人马,自领大军往山上驻扎,司马懿原以为街亭难攻,一听马谡在山上驻扎,大喜,便派人围住此山,截断水粮,山上士兵一冲下来,就用弓箭挡回,士兵们不耐饥渴,打了一阵子都下山投降,马谡惨败,只有王平还坚持了一阵子。

19、《七擒孟获 》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20、《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提供一下《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150字左右

鼓唇摇舌做说客 李肃言辞也动人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一

背景

《三国演义》中的说客可谓如过江之鲫,你方唱罢我登场,像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景,便是最为精彩的游说事件。读者一般对书中重要的几次游说场面耳熟能详,却未必注意到一个叫李肃的人,也成功地游说了一次吕布,其实这也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片段之一。故事发生在小说的第三回,话说董卓为废立之事与丁原闹翻之后,丁原出城带兵向董卓挑战,结果丁原手下猛将吕布打败了董卓的部队。董卓非常想得到吕布这样的人才,正愁无计可施的时候,中郎将李肃自告奋勇愿做说客,于是董卓派李肃到吕布处游说。

原文

李肃赍了礼物,投吕布寨来。伏路军人围住。肃曰:“可速报吕将军,有故人来见。”军人报知,布命入见。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布揖曰:“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肃曰:“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布便令牵过来看。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单道赤兔马曰:“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布见了此马,大喜,谢肃曰:“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肃曰:“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布置酒相待。酒甜,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布曰:“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肃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布惊曰:“何为有此?”肃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布曰:“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肃曰:“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肃曰:“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布与肃约于明日来降,肃别去。

赏析

劝人杀掉义父、背叛原主,本是世上最难启齿之事,但李肃却驾轻就熟,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顷刻间就说动吕布拱手来降,这实在不能不让读者啧啧称奇。李肃是如何来成功地策反了吕布呢?让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仔细往下看。

首先,李肃一到吕布处,便以“故人”的身份和“贤弟”的称谓与吕布套近乎,这样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为游说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接着,李肃以“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之词,向吕布灌汤,同时利用吕布容易见利忘义的弱点,以名骥赤兔马来打动他,末了再加一句 “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让吕布飘飘然不辨东西。之后,李肃在与吕布对饮时,以“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之语,既引出丁原,羞辱吕布,同时也探测对方的底线。当吕布感到无地自容,不得不说出“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恨不逢其主耳”的话来时,李肃便从正面进行劝说,对吕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向吕布宣讲董卓的好处,为其指明一条“弃暗投明”的路,终于使吕布动了背弃原主之心。当吕布恨无投奔董卓的门路时,李肃拿出金珠、玉带,并挑明这些东西与前边的赤兔马均为董卓所赠,无疑给吕布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吕布第二次问李肃拿什么作回报?其实这正是李肃游说的目的,但他和第一次一样仍然不从正面回答,而是从侧面启发与暗示吕布:“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意在要他做一件大事,并且用激将法激吕布:“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吕布终于被逼得没有了退路,不得不下定归降董卓的决心。至此,李肃的游说工作大功告成,但他最后不忘再催促一下:“事不宜迟,在于速决。”

李肃游说吕布这段文字,其出奇处在于从头至尾,李肃没有直接和明确地向吕布说一个“叛”字或“降”字,所有李肃想说的意思,都由吕布从自己口中说出了,让人不能不惊叹罗贯中笔下的李肃,实在是有着高超的游说本领。

 

曹操奋勇刺董卓 英雄胆气惊天地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二

背景

刺客是古代社会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一些弱小的国家或利益集团为了对付强敌,不得不派遣一些崇尚节义、身怀绝技的武士,去谋刺敌方的国王或首领,以求得在重压下喘息的机会。“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其义无反顾的精神世代为人所颂扬。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曾充当了一次刺客,他刺杀董卓一节是小说中惊险且精彩的场面之一,故事发生在小说的第四回。话说董卓乱朝,司徒王允等旧臣十分不满,于是王允以过生日为名,邀众人晚上来家中商议对策,曹操刺董卓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原文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

赏析

当众人都在为如何除掉董卓,因无计可施而抱头痛哭时,曹操却反而鼓掌大笑。一句“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的质问,足以让众人羞愧得无地自容,也体现出曹操豪爽直率的性格。曹操不仅敢于讥笑无能之辈,而且也敢于自告奋勇地去刺杀董卓,豪言壮语加上立即行动,使他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通过强烈对比的手法,将众人的无能与曹操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曹操借得王允的七宝刀,并且“沥酒设誓”,随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时,其壮志豪情和视死如归的气度,使读者仿佛又见到了另一个荆轲。

第二天,曹操以马弱慢行的借口故意迟到,引出下文董卓让吕布为其挑选西凉好马。这一个小计谋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让董卓自己把行刺的障碍搬掉,又让吕布为他挑选脱身时需要的马匹。吕布一走开,行刺机会便来到了。但曹操想到董卓身高力大,吸取之前一个叫伍孚的人行刺董卓,由于力小反比董卓制服的教训,没有轻举妄动。凑巧的是,董卓这时“倒身而卧,转面向内”,行刺的最好机会终于来临了。这时的曹操没有丝毫的犹豫,“急掣宝刀在手”,就在他将要大功告成的一刹那间,没想到董卓从镜子里发现了他在背后拔刀,并且立即回过身来喝问他要干什么,“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情况突然间发生了逆转,曹操一下子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一看行刺失败已成定局,于是立即将行刺变为献刀,于万分紧急中镇定从容地寻求脱身之计。终于,凭借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应变能力,他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一点机会,从董卓的眼皮底下策马扬长而去。

行刺有成功与失败两种显而易见的结果,曹操必定料到这两种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因而他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谋划。为了预防万一行动失败后,能够顺理成章地将行刺变为献刀,他预先从王允处借得了七宝刀,因为行刺的准备过程与献刀的过程基本相同;为了提前做好行动后迅速脱身的准备,他故意迟到并且将原因归结为“马羸行迟耳”,引出董卓为其赠送西凉好马,因为只有这样试骑的理由才会成立。作者通过对行刺事件一波三折的描写,极力表现了曹操的机智与权变,使读者感受到曹操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善于在。  

求贤若渴访孔明,千呼万唤不出来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三

背景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说得是刘备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深感人才的重要,于是在高人的指点下经过三次拜访,才请到了后来成为“千古名相”的诸葛亮。通过《三国演义》浓墨重笔的铺陈和渲染,“三顾茅庐”的故事成为礼贤下士、招募人才的经典性案例。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和三十八回,刘备前两次拜访都未遇,直到第三次去才见到了诸葛亮,说明要得到非凡的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片段节选的是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原文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歌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一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文房四宝。……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不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令婿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有删节)

赏析

这一段最大的看点是:由于刘备访贤求能的心情十分迫切,加之先后三次遇到的人,其外貌装饰和言行举止,都与之前传说中的诸葛亮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且这些人也确实都与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刘备三次都把他们误认成了诸葛亮,都毕恭毕敬地向其问候、行礼和请教,读者也跟着刘备把他们当成了诸葛亮,也觉得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了。但结果是他们谁也不是诸葛亮,传说中的诸葛亮仍然处于云遮雾罩之中,千呼万唤不出来,让刘备心急,也令读者心急。作者通过极力铺陈拜访诸葛亮的曲折和繁复,既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善于以情动人的特点,又反衬出诸葛亮确实是卓尔不群、闻名遐尔的奇特人才。作者在笔法上的奇妙之处在于,从正面看写来写去都是别人,始终不见诸葛亮出场,但从侧面看却处处写的是诸葛亮,而且是浓墨重笔,让人感到他的风采、神韵和影响无处不在。

正话反说巧用智 相激同为破曹操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四

背景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也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极力铺写的内容,这场战役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性因素,是孙刘两家是否能形成联合,因此两家的高层人士围绕联合展开了紧张的外交活动。本片段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都有求于对方,但为了在外交和军事行动中掌握主导权,谁也不想开口求对方而处于被动地位,于是两人正话反说相互激发,最后终于因诸葛亮使用激将法成功,而使双方取得了共破曹操的共识。

原文

至晚,人报鲁子敬引孔明来拜。瑜出中门迎入。叙礼毕,分宾主而坐。肃先问瑜曰:“今曹操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于将军。将军之意若何?”瑜曰:“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鲁肃愕然曰:“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弃于他人?伯符遗言,外事付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全国家,为泰山之靠,奈何从懦夫之议耶?”瑜曰:“江东六郡,主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耳。”肃曰:“不然。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操未必便能得志也。”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瑜曰:“先生何故哂笑?”孔明曰:“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肃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识时务?”孔明曰:“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瑜曰:“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肃曰:“孔明,你也如何说此?”孔明曰:“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对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鲁肃大怒曰:“汝教吾主屈膝受辱于国贼乎!”

孔明曰:“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曰:“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瑜又问:“果用何二人?”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瑜曰:“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瑜曰:“此赋公能记否?”孔明曰:“吾爱其文华美,尝窃记之。”瑜曰:“试请一诵。”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云:“……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瑜曰:“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孔明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瑜曰:“来日入见主公,便议起兵。”孔明与鲁肃辞出,相别而去。(有删节)

赏析

鲁肃是孙刘联合的积极而坚定的倡导者,也是这段故事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吴蜀统一战线能否最终建立,东吴军事统帅周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鲁肃一心要周瑜和孔明两人尽快达成一致意见,谁料一见面,周瑜首先一再以反话激孔明,想让诸葛亮有求于他。然而诸葛亮偏偏将计就计,顺着周瑜的思路也以反话刺激他,并且故意装糊涂,不知道“二乔”是孙权、周瑜的妻子,并且恶毒地“造谣”说曹操南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取这两个女子,因而他给周瑜出注意:只要将这两个女子献给曹操,即可解江南之危。当周瑜半信半疑要凭证时,诸葛亮煞有介事地背诵起了曹植的《铜雀台赋》,故意在其中伪造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样的句子,成为曹操用兵的证据。结果,周瑜终于被激怒了,痛下“吾与老贼誓不两立”的决心,并且“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大兵压境,江东危如累卵,本来是周瑜有求于孔明,但他却想让孔明反求自己,不料诸葛亮技高一筹,成功地以激将法调动起了周瑜,使他不得不承认“适来所言,故相试耳”,终于老老实实地请求孔明给予帮助。作者以极尽铺陈和渲染的笔法,将诸葛亮说服周瑜的过程写得妙趣横生、摇曳多姿,给读者以奇特的阅读体验和艺术感染。

 

瞒天过海蒙曹操 阚泽智勇也过人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五

背景

“诈降”现象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赤壁之战的双方竟然也都用了这条计策:曹操派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周瑜也用“苦肉计”向曹操诈降,结果周瑜及其部下技高一筹从中胜出,曹操诈降之计被周瑜识破并且被利用。本片段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说得是黄盖被周瑜痛打之后,须派人向曹操献诈降书,这是一份十分危险的差使,须有大智大勇之人不可,参谋阚泽便承担了送信人的角色。

原文

泽领了书,只就当夜扮作渔翁,驾小舟,望北岸而行。是夜寒星满天。三更时候,早到曹军水寨。巡江军士拿住,连夜报知曹操。操曰:“莫非是奸细么?”军士曰:“只一渔翁,自称是东吴参谋阚泽,有机密事来见。”操便教引将入来。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问曰:“汝既是东吴参谋,来此何干?”泽曰:“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甚不相合。黄公覆,汝又错寻思了也!”操曰:“吾与东吴旦夕交兵,汝私行到此,如何不问?”泽曰:“黄公覆乃东吴三世旧臣,今被周瑜于众将之前,无端毒打,不胜忿恨。因欲投降丞相,为报仇之计,特谋之于我。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操曰:“书在何处?”阚泽取书呈上。操拆书,就灯下观看。……

曹操于几案上翻覆将书看了十余次,忽然拍案张目大怒曰:“黄盖用苦肉计,令汝下诈降书,就中取事,却敢来戏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斩之。左右将阚泽簇下。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操教牵回,叱曰:“吾已识破奸计,汝何故哂笑?”泽曰:“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操曰:“何不识人?”泽曰:“杀便杀,何必多问!”操曰:“吾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汝这条计,只好瞒别人,如何瞒得我!”泽曰:“你且说书中那件事是奸计?”操曰:“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你既是真心献书投降,如何不明约几时?你今有何理说?”阚泽听罢,大笑曰:“亏汝不惶恐,敢自夸熟读兵书!还不及早收兵回去!倘若交战,必被周瑜擒矣!无学之辈!可惜吾屈死汝手!”操曰:“何谓我无学?”泽曰:“汝不识机谋,不明道理,岂非无学?”操曰:“你且说我那几般不是处?”泽曰:“汝无待贤之礼,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操曰:“汝若说得有理,我自然敬服。”泽曰:“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操闻言,改容下席而谢曰:“某见事不明,误犯尊威,幸勿挂怀。”泽曰:“吾与黄公覆,倾心投降,如婴儿之望父母,岂有诈乎!”操大喜曰:“若二人能建大功,他日受爵,必在诸人之上。”泽曰:“某等非为爵禄而来,实应天顺人耳。”操取酒待之。

少顷,有人入帐,于操耳边私语。操曰:“将书来看。”其人以密书呈上。操观之,颜色颇喜。阚泽暗思:“此必蔡中、蔡和来报黄盖受刑消息,操故喜我投降之事为真实也。”操曰:“烦先生再回江东,与黄公覆约定,先通消息过江,吾以兵接应。”泽曰:“某已离江东,不可复还。望丞相别遣机密人去。”操曰:“若他人去,事恐泄漏。”泽再三推辞;良久,乃曰:“若去则不敢久停,便当行矣。”(有删节)

赏析

周瑜使用的“苦肉计”是一条险计,一是将黄盖打轻了骗不过曹操,打重了有可能把人打死;二是如果其他人为黄盖叫屈而闹出事来,会完全打乱周瑜的部署;三是曹操如果吸取蒋干被耍弄的教训,不相信也不接纳黄盖投降怎么办?所以实行这条计策非常危险,曹操本身就是一个足智多谋、惯行诈术的人,闹不好不但让黄盖白白受了苦,让送信的人有去无回,而且还会全局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果然,曹操看了黄盖的信,立刻就喝破这是周瑜的苦肉计,令左右将阚泽推出斩首。但阚泽也不是有勇无谋之辈,他早料到曹操是不会轻易相信的,因而他一见曹操就频频使用反激之语,不断地迷惑曹操;特别是当他将要被推出斩首时,他更是“仰天大笑”,让曹操一时摸不着头脑。阚泽不愧为能言善辩之人,曹操自认为“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阚泽偏偏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无可辩驳地证明他是“无学之辈”,也同时占得了道理上的优势,终于让曹操打消了疑虑。这段故事的奇妙之处在于,本来诈降之事已被曹操喝破,但阚泽并不惊惶失措,而是通过机智奇妙的应对,使形势发生了惊天大逆转,最后终于将曹操瞒过。

诸葛亮主要事迹及成就,历史贡献?别人对他的评价? 回答得好加悬赏分

人物生平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2010年新版《三国》中的诸葛亮

,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游戏中的诸葛亮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三国志12的诸葛亮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 三国示意图

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1、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病逝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诸葛亮年表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也有说法是农历四月十四),诸葛亮诞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中平六年 189 9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二年 195 15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荆州刘表,开始了躬耕于南阳的生活

建安四年 199 19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十二年 206 26 刘备前往南阳郡邓县隆中三顾茅庐(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诸葛亮首战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王孙权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任汉国丞相,领益州牧

蜀建兴元年 223 43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刘禅叫诸葛亮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兴二年 224 44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三年 225 45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五年 227 47 诸葛亮上《出师表》给刘禅,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七年 229 49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八年 230 50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九年 231 51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十一年 233 53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十二年 234 54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当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

编辑本段治国成就

KOEI《三国志11》老年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艺术造诣

书法篇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评价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复诸葛亮丞相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王维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简称“三代下一人”。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意为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等)相比。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两首)、南宋诗人陆游的《游诸葛武侯书台》,唐朝窦常的《谒诸葛武侯庙》,唐朝章孝标的《诸葛武侯庙》,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从综合国力来看。诸葛亮接手的蜀国,是一个刚刚遭受彝陵惨败,元气大伤的蜀国,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蜀国。彝陵之战,蜀国丧失了数万东出的精锐部队,丧失了无数的军资器械,丧失了傅彤、程畿、张南、冯习、杜路、刘宁、黄权、马良这样的将领人才,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再者,除了彝陵之战,蜀国的其他人才也相继损失。章武二年(222年),蜀国太傅许靖、尚书令刘巴、骠骑将军马超又相继逝世,使得蜀国的人才危机雪上加霜。除了人才危机以外,南中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处理。在蜀国建立初期,南中越崔夷首领高定率众反叛,军至新道县结果被李严击败。而汉嘉郡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在永安病重,于章武二年十二月起兵反叛。次年三月,黄元又利用诸葛亮赴永安探望刘备的机会,率烧了临邛县。最后被蜀军所平。虽然这两次叛乱都被平定,但由于蜀国建立时间不长,“南抚夷越”的措施一直未能得到执行。而且蜀国之主刘备又于章武三年病逝。彝陵新败、元气大伤、人才危机、黄元叛乱、南中问题以及新丧国主,这些都是蜀国的内忧。而蜀国的外患,指的孙刘联盟的破裂。前面在分析“隆中对”时已经提到过了。东和孙权在“隆中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刘备、诸葛亮只是在荆州完全被夺,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意图完全无法实施的基础上,才愿意和孙吴做彻底决裂的。在彝陵战败后,新生蜀国的国力几近耗竭,而这时与东吴的敌对关系却仍未得以改善。这时的蜀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要面对宿敌曹魏,又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孙吴。如果长期与孙吴这样敌对下去,蜀国就始终无法摆脱自己在外交上的被动与危机,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也就更难得到实现了。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说法来称之,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从政治角度来看。由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可以说是三国之中,最有条理的一个国家。在其执政最初二三年时间里,采取闭关息民的方法,立求恢复蜀国元气,随后平定了南中,得用南中地区的富饶,进一步充实了国力,再加上以“严刑峻法”来打击“专权自恣”的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蜀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清明、安定的局面。在政治上也是非常优秀的。但是蜀国毕竟建国不久,如果从刘备取得益州开始算起,一直到诸葛亮逝世不过就20年时间。而与曹魏已历三世前后40年的历史相比,显然不如曹魏历史长久。再者,曹操、曹丕、曹睿三人的执政水平也是较高的。做为同样是优秀政治家的曹操,他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后的魏国政治总体框架也是基本由曹操构建的。曹丕在其执政的六、七年时间里,也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措施,如颁布了一些有利或关心庶民的诏令;禁止妇人、宦官、外戚干预政事;选用智谋贤德之士;推行九品官人之法。曹睿则在诸葛亮逝世前,也表现出比较优秀的政治才能。如在善为军计、明察断狱、容人直谏、不杀谏臣等方面,都有过比较杰出的表现。因此,在曹操、曹丕、曹睿前期(指诸葛亮逝世前),魏国的政治情况也是较好的,但曹魏要比蜀汉早建立20年,这20年时间对于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政权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曹魏就总体政治局势来看,仍要优于蜀汉,其统治根基也要比蜀汉来得稳固。

从军事方面来看。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是否强盛,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国的军队的多寡。而兵与民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它具体表现为:兵来自于民,民众的数量制约着兵众的数量,这是一个绝对数量指标;另一个是相对数量指标,指军队的绝对总量与民众总数量的比例。因为兵是靠民养活的,所以兵与民之间必须要有个适当的比例。蜀国地寡人少。地不过一州,人口总数不过九十万。而曹魏却拥有九州之地。据《通典》上记载,魏亡时有人口440万之多!当然是诸葛亮执政时期,魏国是否有如此之多的人数值得疑问。但退而求其次地说魏国有三百多万人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蜀国当时的军队总数约有14万左右,其平均不到二户就要养一名士兵的比例,几已到蜀国对军队承担力的极限。即使是这样,仍然比魏国40多万的军队,规模要小得多。故“蜀兵轻锐”这一情况,是客观实在的。

从经济上看。曹魏方面对于经济问题,一贯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得兖州之时,其手下治中从事毛介就向曹操明确指出“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见《毛介传》)曹操对于毛介的建议非常赞赏。且曹操又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采纳枣诋和韩浩的建议,在许昌试行屯田,并任命枣诋为典农都尉主持其事,当年得谷数百万斛,取得了巨大成功。枣诋死后,任峻继任典农中郎将,在所有州郡例置田官,招募流民,组织生产,推广屯田。由于“屯田制”的实施,促进了曹魏的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魏国国力,较好地解决了军粮供应,减轻了农民运送粮草的劳役负担。史称曹操屯田,“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见《武帝纪》注引《魏书》)这就为曹操统一北方和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原先许多不进行生产的流民、降卒转变为了生产者,据《国渊传》上所说,“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屯田制”还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而做为曹操的后继者,曹丕除继续执行“屯田制”外,还专门设置了“专掌军国支计”的度支尚书,负责筹划军粮,足食济军,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从蜀国来看,诸葛亮也同样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的举措。诸葛亮针对蜀国新败的情况,提出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方针,令百姓安居乐业。又命李严移民2万充实汉中,使由于曹操大量迁徙人口而致荒芜的汉中,重新呈现出一片“男女布野,农谷栖亩”的景象。(见《蒋琬传》)为了发展农业,诸葛亮十分注重兴修水利。他专门设置了堰官,并令1200名士兵常年驻守在当时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对其进行保护和治理。诸葛亮还十分注重对工商业的发展。他非常关心盐铁业的生产,并花大力气极大地利用和促进了蜀国的织锦业。诸葛亮一面身体力行,带头养蚕务桑,另一面设专职锦官,专门组织生产、调拨蜀锦。蜀锦是蜀国对外与魏吴两国通商的主要商品,其质量之精美,远胜曹魏。在增加蜀国国民收入的同时,诸葛亮又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诸葛亮的带动之下,蜀国的绝大部分官员,都节俭成风。在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治国方针后,蜀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就主观努力而言,两国都差不多,而蜀国可能在主观努力上,还更胜一筹。但任何经济活动的成效,也必须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做为基础的。天下十三州,曹魏拥有九州,地大而人多,人多而物博。而蜀国所据的益州虽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和曹魏相比,终只为一州之富。且曹魏也有同样富饶的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因此,就经济实力来看,仍是曹魏占有绝对优势。

再来看看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相背的问题。在三国鼎立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形势相对比较复杂,而当时效忠于汉室,仍不失为一面号召民众的旗帜。所以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则居汉室正统奉衣带诏讨贼,而孙权为汉室去残涤秽,三家都能在群雄割据,错踪复杂的形势下,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复汉室”这面旗帜的号召力,就越来越小了。曹、刘的相继称帝,已经无法再简单地去区分谁是所谓的国贼了。到了公元229年吴蜀订盟之后,“汉复汉室”已经完全丧失了其号召力,而逐渐转向了一种“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的观点。因此,战争的性质也没有什么所谓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了。魏蜀吴三方都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国家,哪一家的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哪一家就会得到士大夫和民众的支持。诸葛亮在其“隆中对”中所讲到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这是刘备集团若想兴复汉室,所必须据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众基础。而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除了一出祁山时,造成曹魏关中震动,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其余数次北伐,始终得不到曹魏士民的有力响应。而强敌曹魏在历经孙刘两家彝陵之战实力都有所削弱后,实力显得越发强劲。蜀汉与东吴虽然在双方订盟其后的一段时间里,频频东出西击,但双方又都盼望对方能替自己于火中取栗,难以造成曹魏真正意义上的两线同时作战。对于当时实力最为弱小的蜀国来说,此消彼长,北伐的成功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了。

最后,再看看两国的人才将帅。三国之中,以蜀国人才最少。袁子说过蜀国“小国贤才少”、“良将少”;孙盛指出“蜀少士人”;陈寿在谈到蜀国人才情况时说到“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习凿齿在对诸葛亮杀马谡时,所持有的“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观点,也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再看曹魏方面所派出与蜀交战的对手,个个皆智勇兼备,谋略过人。以前看过不少人一直认为“司马懿政治斗争是一把好手,战略上尚可,带兵用兵,未必比孔明强多少,”这里显然需要指出一下,司马懿是一个极富有军事韬略,善于用兵的强劲对手。说司马懿军事上运筹帷幄,机谋应变的才干,有两件事可以说明。一件是司马懿攻杀新城太守孟达之事。孟达在按照常规逻辑估算魏军将在30天后到达之时,司马懿得到孟达叛魏的消息后,当机立断倍道兼行,仅用短短8天的时间便兵临孟达城下,16天攻陷新城,杀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另一件是司马懿征伐辽东太守公孙渊之事。司马懿正确地分析了公孙渊所能采取的抵御措施,顺利攻破了襄平,杀死了公孙渊,平定了辽东,如期完成了魏明帝所赋予其的使命。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司马懿料敌之智,用兵之法。张合,“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见《张合传》)。郭淮,“方策精祥”(见《郭淮传》)。曹真也是一位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指挥将领。桓范曾称赞其为“曹子丹佳人”(见《曹爽传》注引《魏氏春秋》),可见其也是谋略过人的。陈寿说道:”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正是因为曹魏方面有着像司马懿、张合、郭淮、曹真这样的强劲对手,使得诸葛亮的用兵方略,总是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

让我们再来看看在如此不利的形势下,诸葛亮的历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攻取眉县,使赵云、邓芝率一枝兵马为疑军,据箕谷。而诸葛亮自率大军攻祁山。由于事出突然,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皆叛魏应亮,魏明帝曹睿遣大将军曹真督关右诸军,驻眉县。令右将军张合率五万步骑增援陇上。蜀军先锋马谡在街亭被张合所破,蜀军进无所据,拔西县千余家回汉中。此战过后,诸葛亮自贬三等,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第二次北伐,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利用东吴陆逊在石亭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之际,复出军攻魏。十二月,诸葛亮引兵出散关,围陈仓。因为曹魏方面已经有所准备,“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见《曹真传》)。郝昭据城坚守,诸葛亮围城20余日,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赶,被亮设伏所杀。

第三次北伐。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

第四次北伐。建兴八年(230年)七月,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数道并进,会攻汉中。会天大雨三十余日,阻碍了魏军的进攻。蜀军以逸待劳,诸葛亮一方面积极组织防御力量,调李严率军2万增援汉中,自己亲率大军屯成固、赤坂迎敌。另一方面积极筹画反攻力量。他令魏延、吴壹西入羌中南安界,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吏郭淮于阳溪。

第五次北伐,建兴九年(231年)二月,

诸葛亮率军再次进围祁山,以新造之木牛运粮,令李严总督后勤粮草。此时,魏大司马曹真有疾,魏明帝令司马懿代真屯长安,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统张合、戴陵、费瑶、郭淮,兵发祁山。诸葛亮率军于上圭迎击司马懿,初战诸葛亮击败魏将郭淮、费瑶,并乘胜大收上圭小麦以做军粮。在上圭东与司马懿想遇,懿敛兵依险,亮不得战,引军还。司马懿引军随亮,至西城,始终不与诸葛亮交战。魏将贾栩、魏平数请战,懿不允。诸将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见《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五月司马懿使张合攻蜀将王平于祁山南屯,自己率主力进攻诸葛亮。诸葛亮令魏延。吴班、高翔迎战,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懿回营固守。祁山南屯方面,蜀将王平守备得法,张合进攻不克,亦回军。六月,蜀军因运粮不继退军,司马懿强使张合追击蜀军,张合不得已,遂进。追至木门中蜀军伏击,张合中箭而亡。

第六次北伐,诸葛亮鉴于每次北伐,皆因粮尽退军,故于建兴九年(231年)后,就劝兵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兵三年,以做战时所用。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调动所能征发的军队,出斜谷,遣使约东吴孙权同时出兵,共伐曹魏。蜀军到达眉县后,屯于渭水之南。司马懿亦引军渡渭,背水为垒以拒亮。司马懿仍沿用坚守不出,待蜀军粮尽而退的办法,而诸葛亮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两军相拒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懿始终不出。亮送巾帼妇人之服至懿处,懿故意上表请战,以搪塞诸将。蜀军与魏军相持半年有余,于当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享年五十四岁。司马懿得知此消息,率军追赶。蜀将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做反击状,懿不敢逼。蜀军得以结阵而去,入斜谷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退生仲达。”懿因此自嘲道:“吾能科生,不便料死也。”(见《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及蜀军退,懿巡视蜀军营垒处,叹道“天下奇才也!”(见《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先扬声由斜谷道攻取眉县,使赵云、邓芝率一枝兵马为疑军,据箕谷吸引魏军主力曹真部。而自己则自率大军攻祁山。由于事出突然,加之蜀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皆叛魏应亮。当时的形势是:陇右五郡,三郡叛归蜀军,只有陇西郡和广魏二郡不服。只要能切断关陇通道,把这种优势保持一个月左右,就会占领全部陇右地区。(参照《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注引《魏略》记载:“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由此可见,取得陇右的关键就在于切断关陇通道,而切断陇道的关键之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守住由关中入陇的咽喉要地,街亭!诸葛亮令“才器过人,好为军计”的马谡率蜀军先锋部队镇守街亭,其用意就在于拒魏军关东援军于陇外,配合蜀军主力攻占陇右。也就是说在具体战术布置方面,诸葛亮做得面面俱到,实无可挑剔。街亭战败,完全是由于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举动失宜”,且又刚愎自用,参军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所故。诸葛亮所负有的,只是用人不明的责任,实与其具体战术用兵策略无任何关系。以此而言孔明用兵不高,何其妄也?!

再来看诸葛亮当时的情况。《诸葛亮传》注引《袁子》道:“蜀兵轻脱,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不求近功。所以不地也。”袁子讲得极为有理。蜀军兵微将寡是任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诸葛亮一出祁山,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对曹魏的大举用兵。彝陵战败后,诸葛亮苦心经营了五、六年,才有如今的这十万北伐大军。再反观曹操攻打董卓第一战时,由于不明敌军底细而遭伏战败来看,诸葛亮在未知中原虚实的情况之下,采取的慎重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其一也。其二是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强行军的结果,势必造成部队战斗力的严重削弱。《孙子兵法·谋攻篇》里讲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而陇西郡和广魏郡早已被魏军所占据,魏军坐拥坚城固池,且又以逸待劳。用战斗力遭受削弱的部队去直接攻城,这本身就不是智者所为。其三,当时的魏军并不同于刘备所率之军民相杂,战斗力不强的部队。

诸葛亮第二次的北伐,面对的是遭魏国修整一新的坚城陈仓,“为人雄壮,数有战功,为杂号将军”的宿将郝昭(见《明帝纪》注引《魏略》)和早有准备的魏军,因此无功而退。但郝昭所以全城却敌者,正如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所注的那样,“其才非成于攻者也,客主之势异耳。”而魏将王双却以为蜀军软弱可欺,想捡个“皮夹子”,便率军追赶。王双放弃坚城,而与蜀军打野战,这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设伏,轻而易举将王双除去。

在诸葛亮以后的几次北伐中,又相继取得了不少局部胜利。这些又直接能反映出诸葛亮的用兵方略。我们来看看在北伐过程中魏蜀两国所遭受的损失。从损兵损将来看,蜀军除了第一次蜀军先锋马谡部伤亡较大(但蜀军主力却未有所损失),第二次攻陈仓时部队有些许损失外,其他的多次战役,基本上都是能胜则胜,不能胜则全师而退,人马的损失是不大的。而魏军除了在街亭之战中,大破蜀军先锋部队马谡外,其他几次都没有什么大的斩获。相反在余后的几次战斗中,连遭重创,先被蜀将魏延、吴壹西入羌中南安界,大破其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吏郭淮于阳溪。后又被蜀军击败,蜀军“获甲首三千级”。蜀军在整个北伐过程中,由于遭受作战失利所导致损失的只有马谡一人,况且即使这个马谡也是被诸葛亮为明军法所斩的。而魏军的大将王双和“以巧变为称”的张合,却是被蜀军直接击毙的。再从丧失城池与人口来看。蜀国方面未有城池和居民遭魏军所掳。而魏国方面则丢失了武都和阴平两郡,被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汉中”。而武都,阴平对于蜀军的占据关陇和从侧面保护蜀国不受魏军侵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后蜀国灭亡,就是被魏将邓艾于阴平处偷袭成功)。从损失的战略物资来看,蜀军曾乘胜大收魏国上圭郡外的小麦以做军粮,“获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而且还利用在魏国土地生产出的粮食以供军用,“是以分兵屯,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见《诸葛亮传》)。也就是说,如果单从作战所受到的损失来看,魏军所遭受的损失要远大于蜀军所受到的损失。诸葛亮处在兵少将寡和运粮困难的不利条件下,面对强大的魏军和由司马懿、张合、郭淮、曹真等魏之名将及所构铸的坚固防线面前,仍屡次对魏采取主动性的进攻,并能给魏军予重创,极大程度地消耗了魏军实力,实属不易。还使“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和富有军事韬略的司马懿任其自来自去,甚至受到“巾帼妇人之服”的羞辱,还被时人讥之为“畏蜀如畏虎”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而司马懿曾说过“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见《资治通鉴》卷74景初二年)况司马懿并非不想消灭蜀军,且他曾两次令魏军追赶南撤的蜀军,但都无功而还,反而赔上大将张合的一条姓命。若以此观之,说诸葛亮用兵平庸,实难令人信服。

诸葛亮的北伐虽未最终成功,但也不能算是失败。因为失败和未能成功还是有区分的。诸葛亮在北伐中,做到了“夫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而且战争本身就是“胜可知而不可为”的(《孙子兵法。军形篇》)。从南征算起,到诸葛亮星落五丈原结束,诸葛亮一共才打了近十年的仗。在这十年时间里,诸葛亮虽说战功不著,但终无大败。反观曹操,曹操在其最初用兵的十年时间里,虽说胜仗打了许多,但败仗也打了不少。而且有些败得还相当的惨,好几次差点把命都给丢了。而诸葛亮在第一、第二次北伐中受到挫折后,并未一獗不振,相反吸取了作战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几次战斗中,始终未给魏军以可趁之机。再看曹操,他倒是在一征张绣时,对其部下信誓旦旦地说到“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矣。”(见《武帝纪》)。可结果呢?曹操在二征张绣时还不是照样败在了同一个人的手上了吗?不等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吗?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犯一次错误并不算什么,但如果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再犯同一种错误,那他就有点问题了。诸葛亮即使再能用兵,只给他短短的十年时间怎么能完成北伐事业?要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消灭十万袁绍军,且袁谭、袁尚又兄弟不和,但曹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都用了八年时间来统一河北。况且诸葛亮所面对的对手,无论是从何种角度而言,要战胜其的难度都要比曹操平定河北来得高得多。诸葛亮在各方面都不利于已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己,又伺机给予对手以重创,胜负相当且从某各意义上讲胜还占得上风,仅从这点来看诸葛亮已尽了人为的最大努力了。而身为大军事家的曹操,他在诸葛亮尚未辅佐刘备之时,已经称霸中原,而当时的刘备尚无寸土之地。后及诸葛亮出山,曹操不仅未能消灭劲敌刘备,成就统一功业,反而令其一步一步取荆夺益,建立蜀汉基业与自己分庭抗礼,鼎足三立。若以此观之,曹操之军事能力未必便能高于孔明,且军事成败离不开政治、经济、外交及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单方面以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来推断孔明拙于用兵,实非定论也!

最后再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进行若干补充。

第一,诸葛亮所指挥训练的部队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强。

诸葛亮传》里记载道:“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又道:“是以分兵屯,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在《诸葛亮传》注引《袁子》中又说到“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而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这些都讲到诸葛亮的军队纪律很好,不随意和搔挠百姓的生活起居,不像曹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滥杀之举。因为诸葛亮在治军过程中,讲究注重“教化”。他说:“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见《诸葛亮集》卷3《便宜十六策·教令》)诸葛亮治军,其军法军纪甚严。诸葛亮认为对于像“轻军”、“慢军”、“盗军”、“欺军”、“背军”、“误军”、“乱军”这七种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的表现,必须处于斩刑。(见《诸葛亮集》卷3《便宜十六策。斩断》)。在严明军纪的同时,诸葛亮又强调赏罚必须分明,他认为“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主张“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见《诸葛亮集》卷3《便宜十六策·赏罚》)正因为诸葛亮重教化,严军纪、明赏罚,才能建立起一枝号令统一、纪律严明、勇于战斗的作战部队,使得10万蜀军在魏境中始终来去有序、进退自如,“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

第二,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代杰出军事思想家。

诸葛亮出生于山东琅邪阳都。在这片齐鲁大地上,先后涌现过姜太公、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等杰出军事家。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从小就对兵家思想有过极为深刻细致的研究。在诸葛亮的军事理论思想中,不仅继承了前秦兵家的优秀理论,还有不少触及并超越了前人所没有注意到的可贵之处。最典型的要数诸葛亮对于士兵在战争国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诸葛亮认为“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见《诸葛亮集》卷2《兵要》)这里的“有制之兵”即是指政治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士兵。这样,即使是将领的指挥才能稍差一点,也不一定会打败仗。相反如果部队政治素质差、战斗力不强,作战将领纵然优秀,也不一定会打胜仗。他还主张“兴战必用众心”(见《诸葛亮集》卷3《便宜十六策。喜怒》)和“察众人之心,扬士卒之能”(见《诸葛亮集》卷3《便宜十六策。治军》)。在这里我特别把它和《孙子兵法》做个比较。《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讲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使士卒“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孙子兵法》是想蒙弊士兵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形势毫无所知,像羊群一样,只供将领驱使,而不发挥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两者相比较,诸葛亮高度重视士兵在实际战争中所直到的作用,这不仅非常符合当时蜀国地处边陲,良才稀少的具体国情,又较前秦兵家在对待士兵的作用问题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完美的升华。从这点来看,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要大力提高部队整体作战政治素质,实有异取同工之妙。

第三,诸葛亮注重装备、讲求阵法。

在冷兵器时代,小国寡民往往不是万乘大国的对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兵力的寡不敌众。管仲曾说过:“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蜀、魏相抗,蜀弱魏强。所以要想以弱蜀敌强魏,就必须在双方对抗中始终做到扬长避短。蜀军在军队绝对数量上,显然是无法起过魏国的,唯一可取的,就是加强部队的整体战斗力。除了前面所讲到的,诸葛亮在训练军队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外,诸葛亮还通过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以达到使蜀军转弱为强的目的。在三国时期的所有作战指挥官中,没有哪位比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那么大的心血,付出了那么大的努力,取得那么大的成效。陈寿称其“长于巧思。”,又“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由诸葛亮改善过的蜀军兵器有弩、刀、斧、匕首、钢铠、铁蒺藜等。这其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连弩了。史称其为“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2、赤膊上阵

东汉末年,朝败,军阀割据,互相攻伐。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

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

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3、锦囊妙计

荆州被刘备所占,东吴大将周瑜便一心想夺回荆州。他听说刘备的妻子刚刚去世,就设计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并用他换取荆州。

诸葛亮早知其计,便授予跟刘备前往招亲的赵云三个锦囊妙计:第一个锦囊妙计借孙权之母、周瑜之丈人以助刘备,终于弄假成真,使刘备得续佳偶。周瑜虚以美人赚之不得,便实以美人赚之。

他致书孙权说:莫如软困刘备于吴中,“盛为筑宫室,以丧其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娱其耳目,使分开关、张之情,隔远诸葛亮之契——各置一方,然后以兵击之,大事可定矣”。

周瑜的真美人计,又被诸葛亮的第二个锦囊计破了,它以荆州危急,借得孙夫人出头,向国太谎说要往江边祭祖,乃得以逃出东吴。尽管周瑜早为防备,孙权派人追捕,第三个锦襄妙计又借得孙夫人之助,喝退拦路之兵。

这时,诸葛亮早派船在刘郎浦接应,布置关公、黄忠、魏延三支军马杀退周瑜的追兵。正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前番在南郡,送了城池折了兵,只是恼怒,暂时气昏,这番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嗔羞交加,更见伤心!眼白白望着刘备夫妇平安归去,怎不令周瑜又气得金疮迸裂,昏迷不省。

4、身在曹营心在汉

公元200年,曹操打败刘备,关羽也兵败下邳与刘备失散。关羽因立誓保护哥嫂,在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不得已降曹。曹操十分敬重关羽,此后对关羽礼遇有加,但始终无法改变关羽的择主之心。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在后来演化为为臣忠义的代表。其忠义形象在之后历朝历代倍受追捧,在清朝时期更被称颂至极致,被清朝皇帝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因此,亦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事。

5、初出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

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坡。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

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

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有哪些旅行地「不要门票,随缘走走停停」也能很美很充实?

以下是一些可以不需要门票、适合自由行游览的旅游目的地:

1. 公园和花园:许多城市都有美丽的公园和花园,例如中央公园、海德公园等。你可以在这些地方漫步、野餐或欣赏风景。

2. 街头艺术区:一些城市会有街头艺术区,如柏林的东边画廊区和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你可以欣赏街头艺术家的作品,探索独特的艺术氛围。

3. 市集和集市:参观当地的市集或集市,可以体验当地文化和购物。这些地方通常有各种独特的商品和食品。

4. 自然景观:探索自然景观,如山脉、湖泊、海滩等。徒步或骑自行车,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景。

5. 文化街区:许多城市有充满文化氛围的街区,例如巴黎的蒙马特区和伦敦的卡姆登区。你可以漫步其中,欣赏建筑、艺术和文化场所。

6. 免费博物馆:有些城市的博物馆提供免费入场,你可以参观展览、学习历史和艺术知识。

此外,你还可以通过参加当地的节庆活动、探索街头美食、体验当地的传统手工艺等方式来感受城市的魅力。记得提前查询目的地的旅游信息,以确保你的行程顺利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