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悉尼五月天气预报_梦见把鳖打死
1.请问10月初想去澳洲旅游穿什么衣服比较合适,我想去墨尔本、大堡礁、悉尼是不是温度都不一样呢?
2.奥大利亚2005年4月20日天气预报
3.去悉尼穿什么衣服
4.有没有准确点的悉尼天气预报网
5.出片率100%|悉尼周边春季赏花全攻略
6.悉尼夏天23度感觉很热,为什么?
请问10月初想去澳洲旅游穿什么衣服比较合适,我想去墨尔本、大堡礁、悉尼是不是温度都不一样呢?
今年澳大利亚的的天气也不太正常,雨比较多。
悉尼十月时总是忽冷忽热,下雨时非常冷,可能不到20度,不下雨时又非常热,可能超过35度,而且很晒
大堡礁地处热带,气温相对稳定,一般在30度左右
墨尔本我也没去过,据说比悉尼稍冷一点
穿衣建议:
1。一定要穿防水的衣服,这里下雨都会刮很大的风,打伞没用
2。一定要戴帽子,不然风大会导致头痛
3 最好还是带长袖T恤,暴晒时可以防晒(这里可是有臭氧空洞的!)
4 一定要戴防晒霜
5 一定要带运动鞋,尤其是悉尼,城市里很多坡路,出行一般都步行,交通费太高。
其他的没什么了
奥大利亚2005年4月20日天气预报
2015年4月20 日吧?如果是2015年,天气预报:澳大利亚东部:自南向北,有雨。气温:墨尔本:9/14, 悉尼:18/22, 布里斯班:20/28,Caims: 24/31, 西部: Broome:25/34, Perth: 15/27
去悉尼穿什么衣服
先不说别的地方,我在悉尼,虽然说现在还没有到春天,但是也冷不到哪里去,貌似20度左右,在有太阳的地方是很舒服的,鬼佬蛮多都是短袖,很多人都是把厚的衣服拿在手里在路上走,但是早晚的温差蛮大的,还有特别是在没有太阳的地方,那个冷啊,所以么,一件厚一点的衣服就够了,然后里面可以穿中长袖。
墨尔本,天气传说中比较诡异,我同学在那里,说是时常会有那种阵雨,伞是一定要带的,有点伦敦的感觉。。。但比伦敦干净多了。。
黄金海岸。那可一定要带防晒的啊,那里的上空可是有一个很大的臭氧空洞啊,国内的防晒霜说实话不怎么好,你到了那里去coles有买的(大超市)。就算涂了回来也黑一圈,那里的主题公园很多,买套票很个算。
大堡礁没有去过呢。。准备这次放假去。但是天气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还有,澳洲的天气预报不是很准,不要过于相信。
如果你是北方人的话,我觉得你应该没有问题的。
祝你玩得开心啊。
悉尼没什么玩的,就是一个乡下。。。
我第一次回答人家问题呢。哇咔咔
有没有准确点的悉尼天气预报网
澳大利亚气象局的网站悉尼地区预报,理论算是最准的了,当然这个东西只是预报,谁也不可能说的非常准,特别是悉尼这种一天能反复下雨再出太阳好几次的天气风格。
出片率100%|悉尼周边春季赏花全攻略
悉尼周边春季赏花全攻略
行程安排:
第一天:悉尼出发 – 蓝山国家公园(Wonderland)
早上8点左右出发,乘坐公共交通(如火车或大巴)前往蓝山国家公园。这个公园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国家公园之一,以其壮丽的山脉和丛林景观而闻名。抵达后,游览公园内的各种景点,如深渊步道(Cliff Top Walk)、巨石步道(Boulder Walk)等。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至傍晚5点,门票价格为成人30澳元,学生25澳元。
午餐:在公园附近的餐厅品尝当地美食,如烤鱼、薯条或意大利面等。
晚餐:回到酒店或民宿,享受一个放松的夜晚。
第二天:Lilianfels Blue Mountains Resort and Spa
这个度假酒店拥有无与伦比的景观和世界级的SPA中心。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花园中,欣赏周围的自然美景,或者在SPA中心享受一次放松的按摩。酒店内设有各种餐厅和酒吧,为你提供丰富的餐饮选择。
交通方式:
住宿:
注意事项:
1. 根据天气预报,准备适合的衣物和防晒用品,以防阳光强烈照射。
2. 在景点游览时,注意安全,遵守指示牌和工作人员的指引。
3. 尊重自然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不破坏公园内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4. 夜晚在外活动时,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避免独自行动。
通过以上行程安排、交通方式和住宿的攻略建议,相信你将能够在悉尼周边的春季赏花之旅中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拍摄下那些美丽的花朵和风景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祝你旅途愉快!
悉尼夏天23度感觉很热,为什么?
酷热的盛夏已经到来,很多地区都迎来了高温和降雨交替的天气。无论是在东北还是南方,在盛夏时候的气温,相差其实没有多少,但是经常出差的朋友们,估计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比如在高温的数值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到沿海和内陆,体感温度会有着非常强烈的差异,在沿海会有喘不上气、闷热无比的感觉,即使和内陆地区温度相同,身处沿海的我们对于高温的耐受度也要差很多。那么,为什么夏天,我们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空气湿度大的沿海地区,给我们更热的感觉呢?
人体的散热系统
人类和其它高级的哺乳动物一样,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高效机体生理调节机制。人们的身体由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生理活动,需要消耗相应的能量,其中很大一部分以代谢的形式,通过热量的方式进行释放。
在人的皮肤中,含有能够感受外界环境因素及变化的众多感受器,其中既有能够感受触碰的压力感受器,能够感受强烈刺激的痛觉感受器,也包括可以感受冷和热的温度感受器。对于比身体温度高的外界环境,可以引发热觉感受器。
当这些温度感受器受到外界温度条件的刺激,就会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向大脑传递冷或者热的信号,继而影响和改变内分泌、骨骼、血管以及汗腺等组织和器官的活动状态,从而调整身体放热和散热的过程和效率,最终使身体的温度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即36.3-37摄氏度左右。
人体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无感蒸发,也就是基本感觉不到出汗时的水分蒸发,每天差不多有600-800毫升的蒸发量。当外界环境温度达到25-30摄氏度时,一般情况下就会刺激到汗腺的分泌,在这个时候,出汗还不是主要的散热方式,以热辐射以及加热身体周围的空气形成热对流这两种方式,依然占据散热量的60%以上。而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者高于体温时,热辐射和热对流的方式则无效了,这个时候人体就只能以出汗的方式进行散热了。
人体散热的速度,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身体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之间的差值,皮肤的温度相对于环境的温度差值越大,人体的散热速度就会越快。另外,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空气流动速率也对散热效率起到较大的影响。
湿球温度
相信一部分人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我们平常在天气预报中看到的、或者用温度表测出来的温度值,其实是空气的真实温度,也叫“干球温度”,这是衡量一个物体或者环境真实温度的一个标量。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干球温度”并不能完全体验出人们对温度的实际感受。就比如上面我们提出的问题,夏天在沿海空气湿度大的地方,相同温度下的体感温度要比内地要炎热得多。再比如,在夏天雷雨过后,天气变得重新晴朗起来,我们会感到更热,是一个道理。这个时候,需要创造一个与“干球温度”相区别的、能够衡量体感温度的标量,“湿球温度”应运而生。
在气象学中,“湿球温度”表达的是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时,所对应的空气温度。从另一个方面理解,“湿球温度”也可以代表在当前环境下,仅仅通过水分的蒸发,我们所能达到的一个最低温度。
应用“湿球温度”来衡量环境温度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环境的温度,同时也考虑了温度、风速、太阳辐射强度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对水分的蒸发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湿球温度,我们可以更加贴切地来描述身体对天气、对周围环境的感觉。所以,现在气象学家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湿球温度”来表征气温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这里有几个实验数值,大家可以看一下,描述的是人体在相应的“湿球温度”下,直接暴露在该环境中的耐受时间。比如,在“湿球温度”在26-31摄氏度之间,超过30分钟身体的压力就会呈指数级增长;当超过31摄氏度的“湿球温度”时,户外锻炼顶多能坚持20分钟;而超过32摄氏度的“湿球温度”时,这个时间就会缩短至15分钟。
用“湿球温度”来解释闷热天气
当空气中的湿度较小时,身体排出的汗液,能够以很快的速率进行蒸发,即使环境温度超过身体的温度,通过汗液仍然可以畅通地进行降温,因此“干热”天气下,身体一般情况下是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
但是,当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增大,使得环境的“湿球温度”超过35摄氏度时,情况将发生明显变化。这个时候,皮肤表面的汗液蒸发的速率已经变得很小,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无论是通过热辐射、热对流还是汗液蒸发,几个途径都被几乎“堵死”了,热量从身体内部散不出去,从而使心脏、肺部以及血管的负担加重,这个时候就感觉到闷热无比。
所以说,环境“湿球温度”以35摄氏度为界,一旦高于这个数值,对于人体来说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和危险。近年来,世界上出现超临界的高“湿球温度”现象越来越频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2010年所发生的俄罗斯“热浪”,以及2003年发生的欧洲“热浪”,当时的“湿球温度”数值还低于29摄氏度,但即使这样,也分别致使5.5万人3.5万人死亡。
此前,气候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湿球温度”不可能超过31.7摄氏度。不过,去年有研究机构通过大量的监测数据表明,这个原本认为的极限点,我们已经多次打破,仅在该项研究的两个监测点上,就出现过多次超过35摄氏度“湿球温度”的情况。
科学家们判断,目前地球上经受极端“湿球温度”高温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亚、中东沿海、美国西部等靠近海洋的区域,这些地方在夏季空气湿度大,而且与高温天气极易叠加在一起。我国东南沿海在每年的7-8月份,也会出现这种问题,虽然程度没有上述地区强烈,但这种天气真的十分难熬。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的现在,如果遇到“湿球温度”很高的天气,还是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吧,及时、有效地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