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12月22号天气_韶关十二月份气温
1.为什么冬至都在每年的12月22日
2.绥化十二月二十号到十二月二十六号天气预报
3.12月22日是冬至日吗?
为什么冬至都在每年的12月22日
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大部份时间是每年的12月22日。
首先,问题本身有一点小小的错误,冬至日是每年12月22日左右,并一定是12月22日。冬至日像清明节一样是一个“活节”,并没有固定于特定的某一日,有的年份冬至日是12月21日(如2016年)。
冬至日中的“至”可以理解为“最”或“极”。冬至日这天,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处于北半球的我国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影子的长度最长,得到的阳光照射也是最少的(比南半球约少50%)。而自这一天之后,一直到夏至日之间,我国的白昼会越来越长,黑夜则会慢慢变短。
冬至的气候特点
气温锐减。冬至一般在12月21日前后,这个时候北半球距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日照较少,因此气温开始急剧下降。而且由于土壤开始冻结,太阳辐射不能顺利地被土壤吸收,也导致寒冷天气的到来。因此,冬至是一年中气温最低、寒冷程度最深的时期。
干燥少雨。冬至的气候特点还表现在大气环流和降水方面。冬季气旋活动频繁,有的时候还会有冷空气控制局面。这些因素导致了冬至时节大部分地区的相对湿度较低,降水量也很少,所以冬季也是大多数地区旱灾的高发期。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冬季,由于寒潮与高压影响,相对干燥的空气更加明显。
风大天晴。冬至的气候特点还有一点比较显著,那就是天气晴好,风大。冬天位于高压系统的影响下,冷流瞬时增强,并产生冷高压锋面,引发了强风。此外,北京等地还有“Ao”风,又称为敖包清风,是北方地区的特产,多出现在冬至的日子。
绥化十二月二十号到十二月二十六号天气预报
百度搜索“地名+天气预报”即可出来最近的7-15天天气预报。
12月20日(周日)白天:晴,夜间:晴,-18~-8℃西风 3-4级
12月21日(周一)阴-16~-6℃
12月22日(周二)阴-15~-6℃
12月23日(周三)多云-22~-11℃
12月24日(周四)多云-24~-12℃
12月25日(周五)晴-24~-13℃
12月26日(周六)多云-22~-12℃
12月22日是冬至日吗?
每年12月22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