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雨天气一般持续多久

2.气温“大跳伞” 哪里将一夜返冬?气温骤降需要注意什么

梅雨天气一般持续多久

一款开飞船的游戏_天气重返春天注意什么

每年6-7月份我国江淮地区梅子黄熟时期,常常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连续不见太阳,人们习惯把它称之为梅雨天气;又因这段时期潮湿多雨,衣物及器具容易发生霉变,所以也叫“霉雨”。从大气角度来看,梅雨是初夏时期,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黄海直到韩国、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也是东亚特有的一种气候现象。 在我国,梅雨的主要区域位于北至淮河一线,南至28°N附近即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到浙江北部一线,西至宜昌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范围。从形成因素来看,梅雨一般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梅雨锋面中,它是冷暖空气连续相持在长江流域所造成的。梅雨锋面从长江中下游延伸到日本南部,形成多云、多雨、多雾、多雷暴天气,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相间出现。在东海、黄海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带上,海面能见度极低,常常出现锋面气旋,加大海面风力。梅雨锋能维持稳定多长时间,梅雨就能持续多久。当副热带高压再次北抬,脊线移到北纬25度附近时,暖湿空气越过江淮一带,北方冷空气也开始北退,梅雨期结束,北方雨季开始。 每年梅雨的开始日期称为“入梅”或“主梅”,结束日期叫做“出梅”或“断梅”。气候统计表明,梅雨大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有时梅雨期间连阴雨过程中断几天,会出现两段或以上阴雨天气,有两段梅雨的,俗称“二度梅”。平均而言,每年6月17日入梅,7月10日梅雨结束,梅雨期24天。但具体到每一年,入梅、出梅的时间稍有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不完全一样。 在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常维持着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但雨带上降雨并不均匀,常有一个或几个暴雨中心。据统计,长江中下游的大到暴雨有40%集中出现在梅雨期内,梅雨期的暴雨在整个梅雨期乃至全年的降水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梅雨期的平均总降水量约为200一300毫米,具有北部较少、南部较多的分布特征。我国气候学家根据每年梅雨期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多少,将梅雨强度分为3个等级。阴雨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称为 “丰梅”,丰梅年梅雨期间降水量有时可达400毫米以上,约占全年降水总数的1/ 3到1/2;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称为“枯梅”或“旱梅”。少数年份,雨带从华南迅速跃过长江、淮河,进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不出现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几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无几,这种年份叫做“空梅”。 研究发现,入梅时间的早晚与梅雨持续时间、梅雨量有着一定对应关系,即入梅偏早的年份,梅雨持续时间长,梅雨量大;反之,入梅偏晚的年份,梅雨持续时间短,梅雨量小。因此过早入梅或过迟入梅的年份往往是降水异常的年份,非涝即旱。在平均入梅日附近入梅的很多年份,其梅雨量在平均值附近,基本出现了较为正常的年景,呈现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现象。 正常的梅雨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正常生活。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种植的水稻,需要适当的水分满足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需求。适当的降水给流域提供充足的水,弥补冬季降水不足的现状,适应人类、动物用水的需求;但若降水时间过长或出现暴雨,则容易造成积涝成灾,甚或造成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洪涝灾害。梅雨期间空气明湿度大、温度高,易造成霉菌大量繁殖,危害人畜健康。海面梅雨锋附近的海雾和大风,对海上航运和渔业生产也极为不利。 梅雨期间,阳光罕见,空气的湿度大,各种物品极易发霉,令人的心情郁闷。但是,梅雨期间是水稻等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如果这段时间缺雨或梅雨期太长,农作物的产量都会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梅雨期,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江河水位猛涨,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并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或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或是没有出现明显梅雨,导致大范围的严重干旱现象,也同样给社会生产、国民经济带来重要影响。 总之,梅雨与江淮地区旱涝关系极为密切,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梅雨的气候规律进行分析,对梅雨与社会经济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正确评估梅雨的社会影响,也包括做好梅雨的短期气候预测工作,及时地给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梅雨信息,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梅雨小资料: 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一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5月底6月初)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又称为“冷水黄梅”。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两个月。像1954年阴雨6月初就开始了,直到8月初才“出梅”,时间达到两个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迟梅雨常常多雷阵雨天气,人们把这种黄梅雨又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短梅”和“空梅”: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像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1-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倒黄梅: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

参考资料:

://.aduba.cn/aduba/Show.asp?id=1703

气温“大跳伞” 哪里将一夜返冬?气温骤降需要注意什么

全国气温扮演了一波大戏,本来以为各地已经回暖了,但是,气象台当局了已发布了冷空气即将袭来的通知,随着冷空气自北向南逐渐推进,今明两天北方将陆续开启降温进程,南方显着偏高的气温将大幅回落,北方多地将重返寒冬,那气温?大跳伞? 哪里将一夜返冬?在应对气温骤降上,需要注意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气温?大跳伞? 哪里将一夜返冬?

从16日到17日,中部和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规模降水过程。

预计从3月16日的8点到17日的8:00,安徽西南部,湖北东部和南方,湖南北部和西部,江西北地区,贵州中东和西南以及广西东北部将有8-10级。局部10级以上的雷暴或冰雹天气;河南南,安徽中南部,湖北,湖南北部和西部,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中部和东部,贵州中国东部,广西东北部分等地的部分地区短期强降水,小时雨量为20-50毫米,当地可达到60 mm.A级以上地方雷暴或大风或冰雹天气;O预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时间为16日的白天至晚上。

受雨雪和冷空气的影响,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温4?10?C并伴有4至5级北风,阵风6?8级,河北南部,河南中西部等地的温度下降。

全国大风降温预报图3月16日8:00-18 8时,国家强风冷却预测图为3月16日8点至18日8:00.

昨天,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区遭受了大雪袭击。其中,从昨天的08:00到今天06:00,内蒙古东北,黑龙江东南部,吉林大部分地区以及新疆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度至大雪或雨夹雪,局部暴风雪。

降水和下雪分界线位于华北南部地区,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局部或暴风雪;由于长江沿线的气旋发展,因此有大雨相对较大,部分地区的大雨出现。

北部地区主要是降雪或雨夹雪;南部以大雨为主,伴有强对流天气。东北和华北许多地方都波动了下降;南方温度持续升高,某些地区的摄氏度可能超过30倍。

气温骤降需要注意什么

1、勤洗手

勤洗手能够避免通过传染感冒。不要经常挖鼻孔,这样会把手上的带到鼻黏膜,引发感染。

2、不留长指甲

勤剪指甲,使其与指尖平齐,洗手时认真清理指甲缝,防止指甲缝中细菌过量。

3、清洗鼻腔

每天用冷水洗鼻子,可清除污垢和,增强鼻孔及上呼吸道对寒冷的适应性。

4、多通风

居室、办公室、学校教室要经常通风,减少室内聚集的细菌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5、充足睡眠

睡眠差导致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导致感冒。应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

6、多喝酸奶

通过酸奶、乳酪等食物补充益生菌,有利于肠道菌群的调节,减少炎症和防止感染。

7、饮食补锌

锌能提高抵抗力、减轻症状、缩短感冒时间。富含锌的食物包括贝类海鲜、虾、红肉类、内脏和坚果等。

气温骤降对身体的影响

影响一:寒冷刺激增加了心脏病发生风险

气温的降低会刺激机体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起到保暖的作用。但是血管的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因此也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研究表明气温降低10摄氏度,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7%.那该如何应对呢?应当及时根据气温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注意做好保暖很重要。

影响二:寒冷刺激导致血压难以控制

天气寒冷及温差变化容易造成血压难以控制,尤其由温暖的室内到室外活动时,温度的变化会导致血管收缩或舒张变化,从而使得血压波动较大,难于控制。这会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明显增加,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脑出血等。针对这种情况,高血压患者应强化血压监测,规律用药,如果出现血压波动大或有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

影响三:寒冷刺激容易使得血脂升高

高脂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在寒冷季节,为了抵御寒冷,大家更愿意喝酒及摄入高热量食物,这会导致血脂升高,而饮酒、高脂餐饮食及高脂血症都会导致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增加。针对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减少饮酒、适度运动。做到这几点既能抵御寒冷、保持健康体魄,还利于保持优美的身材,符合大众对健康与美的追求意愿。

影响四:寒冷天气下多数老年人体力活动明显减少,甚至是?猫冬?

老年人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易患人群,而寒冷天气下许多老年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而本身冷天血管收缩、血流缓慢,都增加了血栓疾病的风险。所以在秋冬季节,大家应当多做运动,尤其老年人更应该适度运动,既保证了血液的畅通,又利于身心和谐。

影响五:寒冷天气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

秋冬季由于风邪侵蚀,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上升。而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尤其下呼吸道感染会导致氧饱和度下降,机体处于相对乏氧的状态,这会增加全身组织器官活力减退,如乏力易困,头晕眼花,胸闷憋气等不适,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针对这一问题,除了做好保暖意外,外出戴口罩、避免人员密集区聚集,减少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机会,必要时可以注射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