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呢?

2.陆逊怎么赢的刘备

3.为什么司马微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呢?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呢?

刘备天气之子皮肤_天气之子特效怎么做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彻底固定了三国的格局。在这次战役中,刘备率领的蜀军主力,出兵东吴。而东吴派陆逊为统帅,进行抵抗。陆逊在战役初期,先撤出山林地区,固守峡口,把几百里的困难地形让给了刘备。

在双方对峙几个月后,刘备被陆逊磨得?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再加上天气炎热,刘备将水陆军队调到岸上,选择阴凉之地驻扎。就这样,刘备建立了几十个营寨,连营七百里,给陆逊留下了可乘之机。

陆逊采取火攻,迅速的就攻破了刘备四十多个营寨,大败蜀军。刘备带领残余的少量人马,狼狈逃回白帝城。其余的蜀军,被东吴全部歼灭。史书记载: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蜀军经过这一次失败,元气大伤。虽然经过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努力将蜀汉风雨飘摇的局势稳定下来,可是还是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所以说,夷陵之战的胜负,对三国的局势影响深远。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是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准备的。他在伐魏和伐吴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伐吴。这是因为,在地形上,蜀汉处于长江上游,形势有利。而在将领上,在曹操死后,刘备已经成为有数的优秀将领。而东吴的都督吕蒙刚死,遍观东吴,已经没有可以和刘备相提并论的将领。再加上曹魏在东吴的侧背虎视眈眈,如果能够趁火打劫,东吴一定无法支持。

所以说,刘备在经过通盘考虑后,认为讨伐东吴的胜算比较大,所以发动了讨伐东吴的战争。

但是,令刘备意想不到的是,他遇到了东吴的年轻统帅陆逊。不管刘备使出什么伎俩,都被陆逊识破。刘备包围夷道的时候,东吴所有将领都要去救援,被陆逊拒绝。刘备在平地扎营诱敌的时候,又是陆逊拒绝了所有要求出击的东吴将领,拒不上当。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陆逊。如果没有陆逊这个对手,刘备的夷陵之战很有胜利的可能。

那么,如果刘备没有遇到陆逊,战胜了东吴的军队,三国的局势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孙权的命运会怎么样,他是顽抗到底还是逃跑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刘备的意图来看。刘备到底是要灭亡东吴,还是只是要夺回荆州。我们从刘备的兵力来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虽然进行了动员,但是率领的军队也就只有四万多人,而抗击他的东吴的军队则达到了五万多人。在兵力上,刘备反而处于劣势。

要依靠这样的兵力来消灭东吴是很难的。刘备即便是消灭了孙权的部分军队,但是,自己的军队也会遭到相当的损耗。要消灭孙权,又要保证占领区的控制,还有防备北方的曹魏。这点兵力是远远不够的。从这方面来说,刘备的战役企图还是以夺回荆州故地为主。至于下一步的行动,视情况而定。

在刘备的军中,为了在胜利后迅速接管荆州,还带来了一整套的荆州行政班子。这些人,出于对他们的安全考虑,刘备把他们安排在危险性最小的黄权军队里。没曾想,因为后路被切断,无法撤回的黄权带领他们投降了曹魏。

这一大批人才的归顺让曹丕十分高兴。他举行了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封赏行动。史书记载,当时这批人有黄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在这些人人中,曹丕除了封黄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列侯外,还封了史郃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者百余人。

陆逊怎么赢的刘备

夷陵之战双方有几次交锋,都有胜负,后来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这一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因为蜀国位于丘陵一间,运粮十分不方便,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十分闷热,这使蜀军士气十分低落。于是刘备命令士兵驻守于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盘驻守,陆逊认为发动袭击的机会已经来临。就发动了,火烧连营700里,打败蜀军结束了蜀军的威胁。

回答者:zylt59 - 秀才 三级 1-3 12:22

蜀大军压境,孙权与刘备媾和遭到拒绝,乃与曹魏修盟,曹魏趁势离间孙、刘,八月,封孙权为吴王。孙权遂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孙桓等部5万人抗拒蜀军,派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镇守益阳(今湖南益阳地区),以防止武陵(湘西、黔东、鄂西南)少数民族助蜀。

当蜀军4万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方略,令部将李异、刘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东岸)一带,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使蜀军战线伸长,露出破绽。

吴黄龙元年(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猇亭督师。蜀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不久,刘备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说:“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说:“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后孙桓见到孙权,谈及此事时说:“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当蜀军频繁挑战,吴将皆急欲迎击时,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欲使蜀军师老疲惫。陆逊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诸将不解,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

有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不服约束,陆逊则绳之军纪,严加制止。并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刘备在山谷设伏兵1000人,令吴班平地扎营,企图诱吴军出战。为陆逊识破,仍不与战。但诸将却都要出击,陆逊说:“此必有谲,且观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见此计不成,便率8000伏兵从谷中撤出,陆逊说:“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两军相持半年之久。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

六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上书孙权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诸将都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陆逊说:“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陆逊先攻蜀军一营,但交战不利。诸将皆埋怨道:“空杀兵耳。”陆逊则说:“吾已晓破之之术”(《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命令将士持草一束,先以火攻破一蜀营,遂令诸军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从夷道北撤,被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东西,遂行各个击破。吴军继施火攻,火烧连营40余寨,蜀军死伤惨重,蜀将杜路、刘宁投降,都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至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即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被歼数万。刘备趁夜突出重围,后卫将军傅彤战死。刘备逃奔秭归,令在险道上焚烧铙铠,以阻塞吴追兵道路。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可见蜀军损失之大,失败之惨。

吴军获胜后,诸将这才对陆逊大为佩服。孙权闻后,说:“君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陆逊则说:“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听后,对陆逊的博大胸襟更赞不绝口,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为江陵候。

当刘备逃往白帝城时,部将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书,要乘机进攻蜀国。孙权征询陆逊的看法。陆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为防曹魏乘机袭吴,仅派李异、刘珂部追踪刘备至南山(秭归南岸山),而未行大举追击。黄权部被吴军截断归路,被迫降魏。不久,魏军果然发兵攻吴,但已无机可乘。

陆逊就是这样赢刘备的。

为什么司马微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呢?

因为刘备请孔明出山之时,当时的天下已然大变,曹操雄踞北方,兵力人力都是一头独大,对于南方是气势汹汹、势如破竹。在如此凶险的局势之下,也就决定了刘备以后很难将自己的一派发家稳固,更何况刘备追求的是最终的胜利。曹操雄踞一方,东吴自占一地,纵使诸葛亮出山协助刘备成就大业,纵使刘备身边英才环绕,但局势几乎无法扭转。所以司马徽在当时才会说出?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这样一句话来表示自己对孔明前程的感慨。

首先,先来分析孔明还在隆中时的国家局势。刘备虽然有雄心壮志,有柔情侠骨,但是在一路上由于缺乏谋士,处处判断失误,处处碰壁,很多次都是好不容易在一方水土占据了一寸立身之地,不久又分崩离析。但是孔明口中的?三分天下?的另外两方却是不同的情形。

曹操在这时候已经将势力稳稳地渗透在北方,可以说是天下三分,他曹操独占两份。而且曹操身边有郭嘉、荀攸等谋臣,更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曹操的行动决策。而另一方东吴,虽然势力远不及曹操,但胜在发展迅速,此时也有着地理优势和物力优势,勉强可以抵御曹操的来犯。

然而,刘备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这时候的刘备连一寸立足之地都没有。既然心中的追求是守国门,匡扶汉室,却连谈判桌上谈判的资格都不具备。即使有了?得卧龙者得天下?中的卧龙先生,刘备也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说虽然诸葛亮找到了生命中的伯乐,自己有了发挥千里马才能的机会,但终究如司马徽所言那般?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大局已定,负隅顽抗又如何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