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变化

2.天气预报作用

3.天气变化都是天气系统作用结果对吗

4.研究气象学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5.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快,有时慢,它具有什么

6.气候变化影响什么,改变降水时空分布

7.为什么天气要变化?

天气变化

统计天气变化的作用_统计天气变化用什么统计图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运动盒变化状况。天气既可以造福人类,业可能影响人类的活动和安全,带来酷热、霜冻、旱涝、风暴、冰雹等灾。

大气中的水分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大气中的水分,主要来自海洋,以及大陆上江、河、湖沼、水库、潮湿物体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水汽进人大气以后,由于它本身的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分散于大气之中。云、雾、雨、雪、冰雹、霜、露等,就是大气中的水分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形式。例如,大气降水,如果温度在O℃以上即为雨;温度在0℃以下是雪;空气强烈抬升,则可能形成冰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为雾或云。可见大气中的水分变化是天气变化的主要方面。

常见的天气现象

雨:为滴状的液态降水,主要由云中冰晶或雪粒因水汽转移、碰撞、合并等作用,不断增大到上升气流无力支撑而下降融化而成。也有由液态体水滴直接增大下降而成的。雨滴也有足够重量,下降时清楚可见。降雨时的云多为雨层云(或高层云),均匀地密布全天,有时是积雨云。

雪:由冰晶组成的六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状或柱状的固体降水。由于气温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华所致。有时夹有针状结晶,不很冷的时候,很多雪花溶合成团(像棉絮)。从雨层云(或高层云甚至卷层云)下降的雪是连续的,降雪强度无急剧变化。降雪时天空大多是均匀密布的云层。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在温度低于0°C的地面上或近地面物体上的白色松脆冰晶。有些时候,当温度降至0°C以下时,露水冻成冰珠,又称冻露,也属于霜的一种。霜一般出现在晴朗无云、静风或微风的夜间或清晨,有时傍晚和白天也会出现。霜会造成农作物冻害,可采用熏烟、覆盖、灌水、喷水以及燃烧重油等办法来防治霜冻。

雾: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水汽达到饱和以后,水汽凝结或凝华而成,一般把因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一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近地层气温降低和水气增加是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按其强度可分为,能见度小于50米的为重雾、小于50-200米的称为浓雾、小于200-500米的称为中雾、小于500-1000米的称为轻雾。雾中温度低于0°C称为冷雾,雾中温度高于0°C称为暖雾。大雾对交通运输和人们生活有较大影响。

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它主要发生在春夏之交的过渡季节对流发展旺盛的时候。冰雹的形状很多,有球状、圆锥状、椭球状或其它不规则的形状。雹的大小不等,最常见的是直径介于0.5~3厘米之间,最大的冰雹可达数千克重。在我国曾出现过4.5千克的冰雹,但世界各地降大冰雹的概率是比较小的。

台风:台风范围很大,直径从几百千米到上千千米,小的也有一二百千米或一二百千米以下。按其结构和天气状况,可分边缘(外围大风区)、本体(涡旋风雨区)和中心(即台风眼,直径在10—60千米)三部分。边缘多大风阵雨。本体浓云密布,狂风暴雨交作,风力常达12级以上,日降水量可超过100毫米,是台风势力最强的部分。台风中心也叫台风眼,平均直径25千米,这里气压很低,产生上吸作用,在海上引起汹涌的浪潮;又因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反而出现短暂的无雨天气,有时甚至是晴天

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巨浪、高潮,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对农业、渔业和航海直接影响很大,因而是一种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它造成的降水,可解除或缓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伏旱。秋季的台风,可使华南地区水库增加蓄水,以利冬春灌溉。

天气变化与人类生活

天气变化与人体健康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的变化往往对人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的医学气象研究成果表明:大约有40%的死亡之病例是在气象条件不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现象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天气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温度变化。统计资料表明,当日最低气温从0℃以上降至O℃以_F,或当日降温幅度大于8℃时,一二天以后,感冒病人就会显著增加。而感冒又是许多病痛发作的重要诱因。寒冷的刺激可引起病人血压明显上升,并且原血压越高上升的幅度越大,使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此外,由于天气急剧变化,气温骤降,使人体胃酸分泌和粘膜阻力有所改变,往往引起胃溃疡病的发作。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因此在天气变化时,要注意自身保健,加强防范措施。

心情与天气有关

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研究表明,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在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由于高温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温环境下的犯罪率也相对较高。1996年,奥运会前夕,美国警方曾委派专家作过细致研究,发现亚特兰大的日犯罪事件总数,是随气温的升高而递增的,其中最热的6、7月份,犯罪率最高。

古语说的“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我国的医疗气象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这样,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

气象条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还发布未来天气里可能引发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因天制宜”的防病措施建议。

D、灾害性天气

指对工农业、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危害的天气,如寒潮、霜冻、台风、大风、干热风、冰雹、暴雨和久旱久雨等。

霜冻

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和植物的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迅速下降到0℃或0℃以下(有时可略高于0℃)而引起的农作物受冻害的现象。因作物受冻后茎叶成水浸状,以后枝叶枯萎死亡变成灰黑色,所以也称为“黑霜”。霜冻时常伴有霜(白霜)出现,但如当时空气中水汽未达饱和,则不一定同时有霜。

严重的霜冻多半发生在寒潮前锋过后的晴朗夜间或清晨。

早秋和晚春最易发生霜冻。我国各地都有可能发生霜冻,其中以华北和西北地区最严重。西南、华南地区霜冻较少,但在个别年份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霜冻。各地霜冻的严重程度,又受到地形和地表性质等条件的影响,如洼地、山谷和山坡下部冷空气容易下沉积聚,霜冻最为严重。

各种作物对低温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同一作物各个发育期的抗寒能力也不相同。

霜冻是能够防御的,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霜冻发生前,用熏烟、灌水、覆盖等方法,提高农田的空气温度或土壤温度,使之不低于或接近霜冻温度,就可避免或大大减轻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

寒潮

寒潮是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一般出现在秋朱、冬季和初春。受寒潮侵袭时,常引起流经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降水等天气现象。我国冬半年的全国性寒潮平均每年约有3至4次,一般于9月下旬开始活动,一直到第二年5月才结束。每一次寒潮从爆发到结束(移出我国),约需要3至4天。寒潮天气的突出表现是大风和降温。大风风速一般可达5至7级,海上可达6至8级,有时短时可出现12级大风,大风持续时间多在1至2天。大风强度以我国西北、内蒙古地区为最强。寒潮过境后,气温猛烈下降,降温可持续1无到几天。西北、华北地区降温较多,中部、南部由于冷空气南移变性,降温有所减少。降温还可引起霜冻、结冰。春、秋季时,寒潮天气除大风和降温外,北方常有扬沙、沙暴现象,降水机会也较冬季增多。

台风

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的超强低压空气漩涡,影响我国的台风是来自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海面的热带空气漩涡。气象部门的规定是: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及以上叫台风;10~11级叫做强热带风暴;8~9级叫热带风暴;8级以下叫热带低气压。台风中心风平浪静,称“台风眼”,“台风眼”的外侧是狂风暴雨区。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台湾等省的沿海)影响极大,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台风盛发于夏秋季节,氮台风带来的降雨,适当地缓解华东、华南的“伏旱”天气所造成的旱情。

天气预报作用

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天气预报有积极的社会意义:1、公众公众是天气预报的一个主要用户。不但天气灾害如冰雹、飓风等等对公众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即使日常生活、节假日安排、穿衣等等也要依靠天气预报。电视、广播、报纸、因特网中均有对公众的天气预报服务。2、航空天气对航空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所有的飞机场均有自己的气象站。在飞机起飞前机组人员要获得整个的飞行路线上的天气情况以及天气预报数据。

3、电力系统天气对用电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电力公司通过天气预报预测用电量。

4、其它私营企业其它私人企业也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来调整它们的需求和供给。比如超市在热天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饮料等。

天气变化都是天气系统作用结果对吗

世界各地的天气变化都是天气系统影响的结果。如图为我国某时刻天气形势图。

(1)推测图示区域出现的冷空气入侵次数。

(2)绘制沿L线的锋面剖面示意图。

(3)分析未来几天北京的天气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经常不断变化着的 大气 状态,既是一定 时间 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所以可以理解为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统称。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 如 风 、 云 、 雾 、 雨 、 雪 、 霜 、 雷 、 雹 等 )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新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因而一个地区的天气和天气变化是同天气系统及其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是大气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综合结果。 各类天气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着,都反映着一定地区的环境特性。比如极区及其周围终年覆盖着冰雪,空气严寒、干燥,这一特有的地理环境成为极区低空冷高压和高空极涡、低槽形成、发展的背景条件。赤道和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潮湿,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是对流性天气系统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中高纬度是冷、暖气流经常交绥地带,不仅冷暖气团你来我往交替频繁,而且其斜压不稳定,是锋面、气旋系统得以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活动反过来又会给地理环境的结构和演变以深刻影响。因而认识和掌握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同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了解天气、气候的形成、特征、变化和预测地理环境的演变都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气象学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研究气象学的目的: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研究气象学的意义:

1、观测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2、释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3、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认为的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快,有时慢,它具有什么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快,有时慢,它具有什么如下:

不可预测性:天气是自然界的一个复杂系统,其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太阳辐射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是非线性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准确预测天气是非常困难的。

周期性: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四季分明,每个季节的气温、降雨量、风向等都有所不同。此外,天气还受到日夜交替、潮汐等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随机性:天气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即使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天气的变化也会因为一些微小的扰动而有所不同。因此,天气预报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统计性:虽然天气变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天气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在长期观测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概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持续性:天气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持续下去。即使气象条件发生变化,也不会立即影响到已经发生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暴雨可能会持续几天,直到所有的水分都蒸发或流失。

突变性:尽管天气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它也可能会发生突变。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晴朗的天空可能会突然变得乌云密布,或者暴风雨可能会突然来临。这种突变性使得天气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

总之,天气具有不可预测性、周期性、随机性、统计性、持续性和突变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天气成为自然界中一个非常复杂和有趣的现象。

知识拓展

天气(weather)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闪、雪、霜、雷、雹、霾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新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其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

气候变化影响什么,改变降水时空分布

气候变化影响大气环流,从而改变降水时空分布。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环流是完成地球- 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因此,研究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形成、维持、变化和作用,掌握其演变规律,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将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利于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大气环流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3部分。

为什么天气要变化?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新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因而一个地区的天气和天气变化是同天气系统及其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是大气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综合结果。 

各类天气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着,都反映着一定地区的环境特性。比如极区及其周围终年覆盖着冰雪,空气严寒、干燥,这一特有的地理环境成为极区低空冷高压和高空极涡、低槽形成、发展的背景条件。赤道和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潮湿,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是对流性天气系统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中高纬度是冷、暖气流经常交绥地带,不仅冷暖气团你来我往交替频繁,而且其斜压不稳定,是锋面、气旋系统得以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活动反过来又会给地理环境的结构和演变以深刻影响。因而认识和掌握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同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了解天气、气候的形成、特征、变化和预测地理环境的演变都是十分重要的。